原标题:中国第一职业打假人,年入百万。和同龄人发生意外后,一切都不离不弃。
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王海走上职业打假之路绝非偶然。他很节约。
1995年的一天,22岁的王海在北京东城区的龙符大厦闲逛,买了两副索尼耳机。仔细看了看手里的东西,王海意识到这是一个假货。他回到柜台,没有要求退货。相反,他买了10副一模一样的耳机。
王海
事后,王海成功向商家索赔双倍赔偿。自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以来,王海是主张根据条款进行双倍赔偿的第一人。他看到了商机,开始以打假为业。不久,王海在严打中一夜成名。
王海,20多年前,是全国的新闻焦点。中消协原副秘书长吴老师回忆,当年全国3000多家报纸没有一家报纸、电视台不报道王海的。"想到王海现象,真是太可怕了."
王海的每一次打假行动几乎都是“直播”。往往他一到某个现场,几十个媒体记者就“长枪短炮”蜂拥而至,各种荣誉和称号接踵而至。
王海
1995年,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王海“消费打假奖”;次年被媒体评为企名网人物,受邀参加央视第一期节目《实话实说》。1997年,《南方周末》给王海起了个企名网,“脚踏实地的爱国者”;1998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访华时会见了王海,克林顿夫妇称赞他是“中国消费者的保护者”…
外界给了王海“打假斗士”、“消费维权代言人”的光环,但王海有点累了。他说,自己打假从来与正义无关,只是赚钱的手段。为了应对舆论的热情,王海在2000年成立大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时,还设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消费者咨询项目“王海热线”。
王海非常喜欢他的工作。用他的话说,摆脱了假企业的光环,很好玩。赚钱,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也很好玩。为什么不呢?
打假这个行业是没有门槛的。王海成名后,一波又一波的人加入索赔大军。
据业内人士透露,职业打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公司化运作,如王海的公司、著名打假人刘的北狼公司,其主要目标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企业;第二种是合伙,一般三五个人,分工明确,求目标,打官司;第三,单干,一般针对超市,寻找过期商品等。而且一个月挣几千块钱,足足一万块钱。
王海以前的目标是杜子建。
海的公司不多,目前全国有几十家。王海的公司一开始有200多人,业务繁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30万的打假起价,因为公司成本很大。但投资是值得的,最多的“单子”赚几百万。
王海的四家公司分别位于北京、天津、南京和深圳。公司主要业务有三项,一是帮助消费者打假;二是主动出击,知假买假,然后索赔;第三,是为一些企业打击假货,从打假人那里获得佣金和赔偿,这也是王海打假生意的重点部分。
凭借资深经验和名气,王海的公司收入不菲。以2014年为例,王海对媒体表示,一年打假成本在400万元左右,但能拿到1000万元左右的赔偿。其中一笔“大生意”是在某地购买40万元的“问题”牛肉,索赔400万元。也就是说,王海的公司每年要花几百万买假货。然而,其中一些赔偿并没有立即支付。
地图
打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王海的公司屡战屡败。比如2011年王海起诉蓝月亮洗衣液含致癌物,但败诉,lo
影响最大的事件是2011年的耐克鞋事件。王海指责一款耐克鞋“双重标准”。国内价格比国外高几百元,少了一个气垫。耐克既不道歉也不赔偿,但北京工商局在2012年对耐克罚款487万元,让国内消费者松了一口气。
2003年,一起打假人黄被打死的案件震惊了王海。他说,“如果因为打假丢了命,你的事业就一文不值了。”于是他把公司200多名调查人员缩减到30多名,工作更加细致。每当他接受采访时,他总是戴着一副太阳镜。用他的话说,墨镜就是“护身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职业打假人的崛起,如今的王海已经不再是行业的企名网。比如2017年,北京朝阳法院受理了上百起消费纠纷,几乎都是职业打假人发起的。其中,一个打假人的申诉就有90多条,“订单”数量远超王海的公司。
王海入行20多年,已经赚到钱了。他说,“我对成为核心人物没有兴趣。保持点神秘感就好。”
时至今日,职业打假何去何从,不得而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布的2017年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淘宝用户故意购买假奶粉的案例。法院明确表示,不支持消费者购买假奶粉牟利。这对职业打假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