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是“吴”的国企命运如何?
最近,武汉因为WISCO再次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根据目前的消息,如果宝钢能与WISCO合并,中国神钢将诞生。因为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武汉工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抛开地域偏见,建国初期,国家投资武汉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诞生了五子头企业;类似拥有如此完善工业体系的,恐怕当时全国也只有上海一家。让我们一一列举。
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武汉作为工业基础最完善的城市,依然有着强大的发展基础和后劲。那么,现在这类有军头的企业命运如何呢?
1)重工业
现代人有一个误区,认为重工业就是污染,而忽略了重工业作为所有工业原料的作用,类似于面粉。没有面粉我们怎么做面包?
工业最基本的需求是钢铁(基本的大型工业品就不用说了)和石化(塑料,用途太广无法列举,从衣服、瓶子、手机、电脑到汽车、飞机),这两样在武汉都有。
WISCO:
被称为民国钢铁长子的WISCO,产量全国第六,硅钢片、汽车钢等各种高利润产品一应俱全。但近年来整体产能过剩。几年前,WISCO在海外买矿,建防城港基地,收购昆钢、柳钢、鄂钢。包袱沉重,最后难逃被兼并重组的命运。然而,作者仍然对WISCO持乐观态度。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工业产能结构调整,未来盈利仍可期。
武汉石化:
近年来华中地区仅有的80万吨乙烯顺利投产,预计未来下游将衍生出丰富的产业链。武汉自主规划建立了化工新区,计划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2)现代制造设备制造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吴川、吴中、吴国等。(详见下图)都奠定了武汉装备制造业的强大基础。从机床(武中)、锅炉(武国)、发电机(龙动)可以说,武汉的工业体系在开放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但在市场的冲击下,原有的体制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其中一部分得以幸存。
吴川:
在五投企业中,少数明星企业,依托国内最强的两家船舶设计院701/719(701和719知名的不详,请自行脑补)的雄厚积累,在船舶和潜艇领域多年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近年来,不仅在造船领域获得了知名度,而且发挥了专长,航天发射装置(神舟、长征系列发射装置好像都是军用舰造的)等衍生产业也受益匪浅。
重长期动作并入央企:
吴忠2010年从市区搬到东湖高新区,2011年10月并入兵器工业集团。2010年整体搬迁之际,吴中通过购买、改造、进口、自制等方式,更换了80%至90%的设备。“硬件堪比国外大师”。
现在,五中设备的数控化率从原厂的5提高到新厂的90以上。期待未来新东家更有活力。
中国长江电力公司(集团),俗称“昌东”,是在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基础上组建的“五子头”企业。许多普通人不太了解它,但它在发电设备制造方面相当有名,WISCO的一些发电设备就是由它提供的。
长集团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员,央企。重组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武汉市国资委分别持有新长东80和20的国有产权。
吴果和古武都嫁进了外企,而且
2007年8月,阿尔斯通完成了对武国51国有股权的收购。阿尔斯通上任不到一个月,武国就搬到了东湖开发区的新工厂,开始运营。新工厂总投资九亿元,占地面积万平方米。11月2日,GE完成了对阿尔斯通电力和电网业务的收购。武汉锅炉有限公司正式成为GE发电集团蒸汽动力系统的一员,现为GE全球最大的锅炉生产基地。
武汉鼓风机厂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大型电站风机及噪声控制设备生产基地,国家CAD应用示范企业,全国三大风机检测中心之一,中国风机行业“四大鼓”之一。重组后将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目前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棉花,于大华变身私企,嫁入寻常百姓家。
某棉花集团曾是远近闻名的“五子头”企业。1956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视察第一棉纺厂(第一棉纺集团的前身),深入车间看望车间女工。一个棉花集团成立于1952年。60年来,命运跌宕起伏。1998-1999年,形势大好的一棉集团收购了两家兄弟单位——武汉国棉三厂和武汉国棉六厂。2006年转制为民营企业,开始在市场上“找饭吃”。在后市场浪潮中,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此外,裕达华(武汉裕达华集团)、武汉制药厂(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武汉有机(武汉有机工业有限公司)等都已成为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武汉客车厂
为什么提到武汉客车厂?因为它代表了武汉汽车工业的历史。事实上,在90年代的DPCA之前,武汉的汽车行业只有武汉客车厂这样的乘用车生产企业,但后来宇通(原郑州客车厂)崛起,武汉客车厂没有大的发展,逐渐被边缘化。武汉本地的公交车更多是东风长江的产物。2012年,这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将从汉阳搬迁到江夏。希望好运。
“吴字头”,一个曾经响彻神州的称谓;“吴字头”不是一个企业的名称,而是一个集体的称号;没有标准定义,但在我国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通常被称为“五字头”。“五字头”已为人所知半个世纪,过去有“五字头”的企业大多都经历了变革。以前的五子头企业都过去了。放眼未来,武汉作为华中重镇,高校林立。如何才能广纳贤才,开拓创新,催生更多新时代的独角兽型创新龙头企业?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北京邮政MBA罗欢
授权CSMO创新资讯独家转载。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