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进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过后,鱼塘像煮过的锅一样冒泡,膨胀又消失,消失又膨胀。日前,湘乡市东郊乡长风村的武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七八个村民整装待发,准备好网、鱼桶等捕鱼工具,站在池塘边,开始往水里撒网捕鱼。
作为当地的生态养殖龙头企业,村民们对公司负责人魏武林总是赞不绝口。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这一切要从魏武林和他的“育种梦”说起。
年轻时的“育种梦”坎坷曲折。
20岁之前,魏武林进入了养鱼、钓鱼、卖鱼的行列。起初,魏武林只承包了村里几十亩鱼塘,把青、草、鲢、鳙鱼这“四大鱼”送到湘乡市去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自己的销售圈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他发现买卖家养的鱼远远不够,于是把那些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他的“养殖蓝图”中。
魏武林通过拓宽养殖品种和养殖面积,增加甲鱼、龙虾、田鸡等特色水产养殖,探索出“稻鱼(甲鱼、虾、田鸡)”种养结合新模式。由于他的努力,他的养殖和经营场地从东山街道延伸到了邻近的东郊翔凤村。
就在魏武林的产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他的养殖梦。2010年,魏武林在运送货物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失去左腿。然而,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并没有变得消沉。经过手术和长时间的伤口愈合,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经营多年的水产养殖业。
2012年,魏武林依托渔业养殖基地,创办了湘乡武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在湘乡市东郊承包了100多亩池塘,建立了养殖基地,饲养家养的鱼。之后,他迅速瞄准水产养殖市场需求,开始逐步发展甲鱼养殖。每年七八月份,养殖基地产量达到5000多斤,年利润几十万元。
迷茫之年,“育梦”有助于脱贫增收。
随着市场的发展,魏武林进一步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通过流转,他租了400多亩水田和200多亩池塘,尝试在水田中进行套龟、比目鱼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每亩纯利润2000多元。
经历了事业的高潮和人生的低谷,正值壮年的魏武林在走上致富之路后,开始思考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尤其是残疾人共同致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于是,他动员周围的村民加入到水产养殖中来。
“当时有人建议我做房地产等热门行业,但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魏武林说。为了说服邻居,魏武林提出了免费送苗、免费指导、免费销售的“三免”,帮助农民参与养殖。同时,他把公司打造成为“一户一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每年带领贫困户、残疾贫困户到公司实地观摩学习,通过“手把手”指导,培训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此外,他还雇佣当地村民从事捕鱼、养鱼等。有的有几十亩不等的鱼塘,和他有比较固定的产销关系。村民卖不出去或者卖价不理想的鱼虾,他都包销。
感同身受,“育梦”助力残疾人家庭
遭遇车祸失去左腿的魏武林,特别关注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残疾人家庭。湘乡市东山街道东安村王绍武、龙洞镇李申义、何美春等。曾经是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参加培训后,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家里只有几亩稻田,缺乏资金。魏武林得知后,立即出资6万元帮助他们修建水田基础设施,在水田周围修建了高一米的铁丝网和围栏,修复了5000多米的稻坝,并提供了50多斤优质稻种、900多枚甲鱼苗和2万多条鲤鱼。如今,“贫困户”摘掉帽子,日子越来越好。
村民李松林的妻子是个残疾人,40多年来他一直因骨髓炎而无法动弹。以前,在李松林靠养鱼和打零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20.魏武林得知他的情况后,多次带李松林的儿子外出学习养殖技术,并带领他开始养殖和创业。现在,李松林的养鸡场每年饲养近万只鸡,30英亩的龙虾基地每年生产近4000公斤虾,池塘里有1200多只乌龟。“魏老板每隔两三天就会来给我们指导。不容易啊!”李松林对魏武林充满了感激。
近年来,魏武林与4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业工”帮扶关系,其中残疾人家庭60户,其中350多户实现了精准扶贫致富。他和68个农户签订协议,一起搞养殖,让他们每年增收一万元到几万元,为贫困户和残疾贫困户撑起了一片蓝天。
这些年,魏武林获得了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最美阳光致富示范户(带头人)”、湘潭市“最美扶贫人物”、湘潭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对他来说,实现“养殖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还在于能够用自己的企业带动全村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