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宇
说到“指名道姓”,似乎人人都会。至少为人父母的人会有这种感觉。不然宝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所谓“会”也是分等级的。拿几句话拼凑一个看似吉祥的意思,这只是最基本的。但即使这样,说实话,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的。不是有很多年轻父母花大价钱请懂“易学”“卦术”的“高人”来“预测”自己新生儿的名字吗?
是关于宝宝的,算算就好。因为婴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存在。那个名字,十有八九会伴随ta一生。寄托父母虔诚的“复古”愿望没有错。
说到文学创作(包括影视剧本创作),以虚构人物命名,文化素养略高于“普通”年轻父母的作家居多,平均来说,各种发挥都很充分。但是,有时候有点太别扭了,不好看。
作为作家,为数不多的读者中,还好有一些“铁粉”和“粉丝”。不知道是讨好我,还是真的?他们不止一个人不止一次地说,我把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为“井上”。说多了就愿意信了。再加上好像有些名字起的不好,所以有勇无谋的借了这篇小文章来说说人物命名。
(一)三大禁忌的名称
这里的禁忌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对虚构人物的命名,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命名。
第一大忌:偏旁词、怪词。
第二个禁忌:年龄限制。
第三忌:字小音大。
奇怪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随着“易学”、“卦术”的泛滥,在现实中越来越常见。比如我哥有个同学叫“宋?”。没有老师能说“?”点名时。詹字的读音(三声,同“詹”)。举个例子,在一部网络小说里,我读到一个人物的名字叫“s”,发音应该是(一声)和岳(四声),和“西月”一样。然而,乍一看,这是理所当然的,有树木和树木发音为“何故”。
老师点名,看不懂,可以问学生自己,记不住也没关系,记人就行。但是在作品里,读者口口相传,然后就改成了影视。演员“何故”和“何故”叫停。这不是玩笑。
所谓“年龄限制”,是指起的名字具有一定的年龄限制特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名字小,二是名字老,三是笔画太多。
晓晓,紫菱,少强.这样的名字就是“炫耀”——少年青春没什么不好,但是老了怎么办?在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年龄是少年还是青年并不重要,但如果是“穿越”人物,或者现实中使用的名字,就“受限”了。
老了,一样的道理。比如:韩儒、知田、莫箐.很难想象一个活泼的少年,一个漂亮的女孩,取了这样的名字,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怎样的不服从。
为什么很多中风也属于「年龄限制」?很简单——笔画太多,写字太难。孩子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把名字写对!有个笑话说,考试的时候同学都交卷了,ta里的名字还没写完。有点夸张,但不是危言耸听。举个例子:我有个老同事叫范。本来这个姓很难写,孩子就叫“范”了。哦,我的天啊!连我这个“专业码字”都不敢说我能一笔写出这三个字,不错!这样的名字,在现实中,真的是苦了孩子。应该付诸行动。估计编导会打人!
至于“小字大音”,最典型的就是以“张”为姓。现实中这是姓,没办法。作品,绝对避免。否则,十个人中十个就得“进化”成“张”。顺便说一下,这个“邮票”是禁忌,琼瑶阿姨已经犯了。好在当时还是“读书时代”,这不是问题。放在今天,但只是.
(二)文学创作中人物名字的“意境”
说到“意境”,典型的就是武侠作品。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武侠小说及其衍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名字与“大千世界”有点“疏远”。三个特点:
第一,挑起典故。典型的例子:打扮。梁羽生老师写的《白发魔女传》《大小姐》,名字典名为《衣装》。
第二,用复姓。典型:令狐冲。金庸老师写了《笑傲江湖》的英雄。令狐,在已经不同的复姓中,也是罕见的,更不同的。
第三,性别特征模糊。典型:陆小凤。古龙老师《陆小凤》的主人公以及其他几部相关作品中的重要辅助人物。还有——也是古龙给的,我们都知道——楚留香。看名字,很容易产生“性别错位”。
武侠小说都是纯虚构的“传说”,类似于“神话”,人物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可以理解,而且相当必要。
名字的“意境”绝对不只是武侠作品里才有,也是需要的。有普遍的需要,也应该有。
比如我妈有个年轻同事,介绍我试着谈恋爱。靓女,北京话叫“尖果”。后来不了了之。我嫁给了一个商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子豪。我儿子长大后,人们可以叫他豪格。这大概就是香港黑帮片看多了造成的“意境”吧。
再比如,就在我刚看完的东北抗战相关的话剧剧本里。是一个“修改”的工作,也就是原本就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只是“完整”)。如果感觉不好,就让它改变。我觉得很难改,就干脆照着原来的框架推了回去。剧中有三个虚构的人物,兄妹。原剧本给大哥曲大成、二哥曲大公、妹妹曲灵熙起了名字。感觉屈姓在东北还不够典型,成就很大,是因为给人物设定的“书香富家”(不是书香门第)。简单通俗,不符合时代(所有人物都生于上世纪初、初年),与小姐姐“灵犀”的名字没有对应关系,还似乎有些“文化背景”。我改姓林(东北最常见的姓氏),根据时代特点,给他们起了个“安”字,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妹妹“林安宁”,康泰安宁,似乎与时代、人物出身以及他们组成的“故事意境”相对应。也挺朗朗上口的。
(三)时代感、地域性和朗朗上口。
先说“朗朗上口”。
名字是用来“尖叫”的。要符合口语发音的便利性,同时注意避免不良的“谐音”。有时两者会有一些矛盾,但可以是“对立统一”。有的家长,为了避免谐音和孩子的小名,给孩子起了别扭的名字。因此,他们没有绰号。孩子自己说,别人叫起来,很尴尬。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帮一家剧本写作公司策划了一部大戏。老板(女)给我分配了一个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喜欢写作)做“向导”。她说她是我的“学生”。这个“学生”很认真,却不能进门。我跟他谈了“人物设计”的问题(人物设计在我看来是剧本的“最根本”),这就涉及到剧中人物的命名问题。
“学生”说这是她最难的事,因为几轮下来,老板不满意,说人物名字,尤其是“女一”的名字,要有“诗意美”。“学生”往“贾加”等方向想,结果老板说“拖文”。
我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说出了1950-1960年(55、60后)《军嫂》家庭女主角肖胜春的名字。向“学生”说明:肖姓,听起来,看起来很女性化。“学生”赞成,但认为“胜春”这个名字不具备老板要求的“诗意美”。我在白板上写给她:不是春天,比春天更好,万里霜茫茫——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学生”无话可说,惶恐地拿给老板看。比我大10岁的女老板(和剧中女主年龄大致相同)马上说:“好滑头,好名字”――她知道这个名字超出了这个20多岁的85后“学生”的想象。当她说“滑头”的时候,是我。
《萧生春》是我至今为止将参与创作的人物命名为“傲”的一个例子。好像“生春”这个词挺常见的,不弄的话,很容易重名。没有,我查了一下,不确定地了解到重名的不多。不过重名也没关系。选名字不重复很难,选大牌更难。
在文学创作中,不怕人物名字的重复,就怕时代感和意境的“不上口”和“错误”。
萧生春,军队干部家庭,诗词意境,时代特征,朗朗上口,都在一起!
一般来说,我在接到剧本修改工作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更改人物名字的,也不会随便更改人物名字,哪怕是“修改稿”。但有时候“我已经看不下去了”,所以还是改了。上面的“屈氏三兄妹”变成了“林氏三兄妹”,就是一例。
还有一个,是解放前夕西南(重庆)地下工作题材。只有策划,没有剧本(而且现在也没有剧本,因为涉及到“统战”和“谍战”,毕竟不能成立)。原规划给的名字是“东方秀珠”。给我找钱的老师嗤之以鼻:多蠢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它东方明珠呢!我把它改成了三个字——楚项峻,很有时代感和美感,有些“精致”,绝对“朗朗上口”。老师赞不绝口。
最后说说“地域主义”。
今天我们是一个高度多元民族的“大家庭”,名字的“地域性”可能就不那么突出了。即使涉及到并不那么遥远的“过去”,诸如南北、东西这样的地域差异,在创作时给人物命名也不算太死板。但是说到少数民族或者非常古老的时代,就不得不考虑地域差异了。
两例阳性,两例阴性。
反例:同一个叫“东方秀珠”的作家写了《上古》(中国皇帝时代)的小说,给北方其他民族游牧部落的人物命名(最“北”的就是今天的内蒙古以南)。他姓巴,父亲叫巴特,女儿叫巴音。那是后来蒙古人的特点,好吧!当时蒙古人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恐怕不是“巴”也不是“巴”!
《出埃及记》: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汉族科技人才娶了一位有“地位”的姑娘,并生了一个女儿。按照傣族的习俗,他没有给自己的中文姓氏,并命名为赵路平。鲁平,代表着汉民族的文化遗产――悠悠鹿鸣,食品界的苹果。傣族最高种姓赵,只有“王”(酋长)才能使用。没有“姓”和“地位”的傣族妇女可以继承父系或母系的“种姓”。这是典型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