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圳商报记者键
位于深南中路华联大厦楼顶的四口大钟楼钟被称为“深圳第一大钟”,钟楼钟已经连续运行了32年。30年风雨无阻,一分钱一分货。被深圳市民亲切地誉为“深圳城市形象”之一。
昨天,记者采访了守钟20年的守钟人卜兴才。
20年后,他仍然“坚持下去”
20年前,深圳商报记者第一次采访守钟人卜兴才,听他讲述了他和钟的故事。2001年11月,位于深南中路的华联大厦楼顶上的四个大钟,已经运行了12年,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个小时都在打点。这四座大钟楼风雨无阻地为人们服务。
就像三个“守钟人”在等待时钟。
2001年11月18日,在华联发展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负责管理这些大钟的第三任“守钟人”卜兴才。当时35岁的卜兴才在当年5月接手了“守钟”的工作。做这份工作,他感到非常自豪和光荣。
据了解,华联大厦共25层,高1000米。1989年大楼竣工后,屋顶上安装了四个大钟楼。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钟”,现在可以称之为“深圳最大的钟”。这个“深圳钟王”专业户有一个机房控制,里面一个“母钟”控制着四个大塔钟,华联大厦周围都能看到准时的钟点。大钟直径8米,分针2米,时针2米,宽半米。有32个大喇叭同时传播钟声。
当时,卜兴才告诉深圳商报记者:“在我之前,有两个人负责时钟。第一个是徐壮。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四年,在综合物业部做过经理;第二个是张迅,在这个岗位上干了8年,在工程部做经理。我们三个像接力赛一样跑了12年多。”那个钟已经运行了12年多了。据卜先生说:“这些可爱的钟已经步入中年,因为生产它们的上海电器厂已经不生产了。按照前面两项,这些大钟的设计寿命都在20年以上。”
那时候的钟很准,最大误差不超过2秒。它位于深圳的繁华地带,许多深圳人和外国客人在它周围散步时都以它为时间。当时卜老师告诉记者,他每天都是按照央视的时间查《整点》。上个月,大钟的分针照明突然不工作了,因为驱动变速箱的轴承坏了。一些热心的深圳人马上给我打电话,他们关心这些大钟的“健康”。结果华联物业部的工作人员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大钟的灯光就亮了。
20年后再相见。
20年后,深圳商报记者再次采访了钟表保管员卜兴才。1966年出生的卜兴才是湖北十堰人马。他告诉记者:“我20岁时得到了一个新钟。新时钟是山东烟台耐用表业集团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整套时钟。以前那个大钟的时钟信号是母钟自己产生的,误差两秒。现在这个钟是北斗卫星授时的,现在准确了。新钟也封了,我再也不怕台风了。”
卜老师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大钟是LED照明,又亮又省电。那个大钟以前是用荧光灯管照明的。”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个铁梯通往大楼的平台,记者和卜兴才一起上了楼顶。楼顶1000平米,有四个塔钟,上面有新钟。现在母钟在一个工作室里,干净整洁。现在响铃系统用喇叭代替大喇叭。这个钟是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的。卜兴才还是要每天巡逻。他现在是工程师。立场变了,立场没变。
卜兴才还是不怎么说话。在车间里,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在大厦的平台上,记者与这位普通劳动者合影留念,纪念20年后与守钟人的重逢。
记者走出华联大厦
点评:谭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