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络
6月21日,34集电视剧《湾区儿女》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该剧从香港回归开始到大湾区建港、澳门回归20周年结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以澳门D女麦思瑜的人生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故事。该剧播出成绩喜人,体现了观众对澳门和大湾区发展的关注和期待。这不仅是第一部由澳门、内地和香港合作的大湾区题材电视剧,也是第一部由澳门本地企业制作和制作的长篇电视剧。植入了丰富的澳门元素,填补了中国电视剧在澳门创作制作的空白。同时也是第一部反映澳门20年来巨大变化的电视剧。可以说《湾区儿女》架起了粤港澳之间的文化桥梁,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部与澳门内地深度合作的大湾区电视剧。
103010由广东艾虎投资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南广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华玄英(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珠海李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出品方包括澳门、深圳、广东、珠海、江苏、四川、北京等地的影视文化企业,包括欢乐蓝海、新华玄英等著名国有文化企业,澳门京平影业、五库文化科技中心等澳门民营文化企业,以及南广等初入影视文化领域的澳门大型企业。许多内地企业、演艺人员和48名澳门人士参与了电视剧的制作和创作,罗嘉良等香港影视人士也参与其中。粤港澳参与者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体现了粤港澳之间、澳门与香港、内地之间的合作成果。
电视剧的主题也跨越了粤港澳大湾区。澳门、香港、珠海、深圳、横琴是故事的主要场景。电视剧展现了澳门与内地、香港的密切关系,也展现了澳门的发展与内地、香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一国两制、共同发展、共建大湾区”的主题是明确的。可以说,这是澳门和内地真正意义上创作的第一部大湾区题材的长篇电视剧。
首部在澳门制作的长篇澳门电视连续剧。
25年前,澳门制作了第一部故事片《湾区儿女》,这标志着澳门电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大辫子的诱惑》在央视的播出,是澳门电视剧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填补了澳门在中国电视业的空白。
103010虽然有很多内地企业和内地影视人联合制作和创作,但有四家澳门企业是电视剧的重要制作方。澳门文化促进会、澳门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澳门中华文化创作协会、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澳门日报、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澳门品牌创新协会等均积极参与并协助电视剧拍摄。从主制片人、总制片人到主创演职人员,都有不少澳门人参与,如制片人宋晓冬、顾问傅建国、王艺良、吕波、梁、唐、宋碧琪、关恩慈、刘志龙,导演潘等,参与演出的澳门演员10余人,可以说是澳门电视剧资源。未来,空缺已久的澳门将与内地、港台一起出现在中国电视剧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这部电视剧植入了丰富的澳门元素,包括澳门的各类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以及一些城市街道和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以酒店商铺的推广和众多文创产品的亮相,对澳门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不仅从电视剧里看到了珠港澳大桥、澳门金沙度假村、威尼斯人、巴黎人、石梅米高梅、Rua do Cunha、三巴,还看到了澳门的品牌服装、珠宝文创ACICI珠宝、SARTOR LAB、工人游乐场、澳门中华文化博物馆、金沙城创意长廊、秀服品牌、妈祖手书等,有助于重塑澳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澳门。相信这部电视剧也会找到澳门影视与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新纽带。
首部全面展现澳门2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
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湾区儿女》,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间澳门的故事,而这部《湾区儿女》则讲述了澳门回归前夕到回归后20年间的完整轨迹。从庆祝香港回归的龙舟赛到珠港澳大桥的建成,再到庆祝澳门回归20年的龙舟赛的结束,通过D家、麦大叔及其子女的20年变迁,澳门新一代人回归后的成长得到了充分展现,显示了他们与内地的团结。一方面,弘扬了勤劳、善良、奉献、友爱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在这种特殊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电视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成就,还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
电视剧题材广泛,包括澳门的普通百姓、知识分子和爱国商人,香港的金融企业,内地的党政官员、企业家和各界人士。尊重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故事情节将不同层次的人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塑造了麦舒、阿玉、子剑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以人物命运传达政治主题,表现了港澳与内地城市逐步融合发展,城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共同追求梦想,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应该说,正如《澳门人家》的实施,《湾区儿女》的播出为人文湾区的共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从中联办、澳门特区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粤、深、珠三地地方党委宣传部,与澳门工商界、政界、艺术界密切合作,为本片创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共识。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搭建的粤港澳文化桥梁的意义将更加凸显。(作者: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会长、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