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甘露二年(360年前)置渭南县,即现在的城北,后废弃。魏太和五年(481),设南新丰县。魏帝西废三年(554),改称渭南县,辖今城东南。隋炀帝十四年(594年)迁至现址。北宋熙宁六年(1073),省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复置。1983年,渭南市(县级)成立。1994年设立地级市,原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
夏县——秦致,今渭南市东北老县城。北魏初,迁至该市东北,更名为夏风县。隋朝第二年(606年),恢复夏县。元废。
连邵县——又名连邵县。西汉,今渭南市东北。隋朝元年(605)废。
(3)中原郡——位于西魏,辖今渭南市以西。北周被废。
凌源县,位于西魏,现渭南南部。北周被废。
战国秦惠文六年(公元前332年),设秦宁县,辖该市东南。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改华阴县。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迁大荔县,孝昌二年(526年)复旧治。隋朝五年(609年)迁至此城。唐元年(685年)改张先县,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华阴县。上元元年(760年)十二月,改太阴郡,宝应元年(762年),复华阴郡。它于1958年被撤销,并于1961年恢复。华阴市成立于1990年。
伏羲县——北魏,即现在的华阴市习水镇。隋朝五年(609年)废止。
战国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建立夏阳郡,今在城南。明帝于北周第二年(558年)被废除。隋炀帝十八年(598年)设韩城县,辖本市东南。唐天佑二年(905)改为汉源县,五代唐时改称韩城县。蒙元六年(1269年)迁此城。韩城市成立于1983年。
周是西方的郑国。春秋十年(前687年),秦武公定居郑县,即现在的所在地。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华山郡为巡抚,孝昌二年(526年),东永州郡为巡抚。西帝废帝三年(554),魏为化州所治。周北迁,统治今县城西南的老县城。隋炀帝第三年(583年),恢复现址。大业初废化州,唐武德初复。蒙古废郑县。元十二年(1275年)恢复郑县,后划归化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盛华府成为直隶府,十三年降为化州。1913年改省为华县。
武城县——秦致,今滑县东北。东汉废弃。
(2)西汉建立的沈阳郡,现辖华县东北。东汉废弃。
唐天寿二年(691),设金童县,辖本县西北。长安二年(702),入华阴郡。吴明七年(1374),在潼关设置千户,管辖该县东北港口城镇。九年改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潼关县。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为潼关会馆,1913年改为潼关县。1958年被撤销。它于1961年被修复并搬到现在的位置。
伊斯科县
崇泉县——秦致,今蒲城县东南。北魏初期的废。
征(Levy)郡——西汉,辖今蒲城县东北。东汉废弃。
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县,今属澄城县管辖。隋炀帝三年(583年),废郡而存。它于1958年被撤销,并于1961年恢复。
三门县——北魏,今澄城县西北。北周被废。
武泉郡,位于北魏,今澄城县南。北周被废。
长宁郡——唐武德三年(620)建立,今澄城县西北。贞观八年(634)废除。
魏太和二年(478)设县,今置白水县。隋炀帝开初,府废郡。元郡南迁至临川(今古城)。明三年(1370年),洪武迁至现址。它于1958年被撤销,并于1961年恢复。
崖县——西汉,辖今白水县东北。西晋废除。
包师语郡——建立于西汉,今白水县西北。北魏废除。
(3)瑶谷郡——北魏,今白水县东北。隋废。
战国秦惠文八年(前330年)设合阳县,今在县东。西汉景帝二年(155年),改为阿洋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太和二十年(496年)恢复阿洋郡。隋炀帝十六年(596年)迁至现址。它于1958年被撤销,并于1961年恢复。1964年,合阳县改制。
玉泉郡——北魏,辖今合阳县南部。北周被废。
(2)宫城县——北魏,今合阳县东宫城村。北周被废。
河西郡——唐武德三年(620)建立,在今合阳县东南。甘三年(760)改夏阳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
三国在魏设县,治怀德城在今县西北。魏大同五年(539),迁至南贾家堡,即现在的县城。郑源二十八年(1368),迁居姚家寨。1958年并入铜川市,1961年恢复。1970年搬到现在的地址。
杨频县——战国时期的秦,今阜平县东北古镇村。魏景明元年(500年)废止。
土门郡——北魏,今阜平县东北。隋二年(606)废止,伊宁二年(618)恢复。唐贞观十七年(643)废。
梅园郡——唐咸亨二年(671)建立,管辖富平县东北的梅园镇。天佑三年(906),改为定州。五代梁改禹州,为梅园县。袁媛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