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资金持仓列表实时更新,在APP里可以免费查看。
近日,9岁女孩花10万元打针半年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再次将生长激素和身高焦虑摆在大家面前。
根据红星资本局的采访,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不管是注射了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也叫“加强针”),实际上都患有“矮小症”。但是,很多家长为了省钱,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只为了孩子能有多高哪怕一厘米。
在此背景下,作为加高针的龙头企业,长春高新()旗下的金赛药业2021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财通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2021年市场潜在增持规模将达到3279亿元以上。
事实上,生长激素不仅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还是兴奋剂。根据红星资本局的采访,市场巨大,医院对打针管控严格。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刺激下,家长可以从医院外的诊所和中介大量购买针剂。
然而,这种被严格控制的药物却远离了医院,在医疗机构和个人之间开始了大量的“体外循环”。
9岁女孩打抑制针,背后搜。
增加市场火爆,有的家庭一年花48万。
近日,杭州一位妈妈为了让9岁的女儿长高,给孩子打了一针“抑性针”。她半年花了10万元的消息出现在网上,引起无数家长的共鸣。随即家长身高焦虑等话题冲上热搜。
红星资本局采访多位家长后了解到,在身高焦虑的背后,很多家长都在想办法让孩子长高“哪怕是一厘米”。除了“性抑制针”,生长激素是主流注射,也被家长称为“增高针”。
由于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心理预期不同,大量生长状况正常的孩子也被注射了生长激素,价格“不菲”。
有家长告诉红星资本局,生长激素的用量主要受个体体重影响。
据红星资本局粗略计算,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赛药业”)为一名体重约80公斤的儿童注射生长激素为例,粉针、水针、长效水针每月注射费用分别约为2000元、6000元、9000元。再加上如果因为孩子性早熟需要注射抑制剂,那么就需要加上每月1200-1300元的注射费用。
5月10日,有家长向红星资本局反映,孩子断断续续注射生长激素4年,家庭花费20多万元。
据企名网站新华视点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可曾接诊过一位担心儿子身高不够的家长。他陆续去了各种“身高促进诊所”,一年花了48万。结果他儿子只长了1cm。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生长激素已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但仅限于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根据各地报销政策不同,实际执行情况也不同。
生长激素
来自上海的患者家长告诉红星资本局,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半缺乏也可以报销,但同时需要有骨龄、身高等具体的报销条件,更多的情况是很难报销的。
该州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在官网发表文章指出,“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只有极小一部分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大部分儿童只需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睡眠,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虽然家长需求火爆,但是要不要打,打多少,在生长激素领域依然是一个可以左可以右的话题。
金赛药业的一位售后服务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只有少数生长激素是从医院一次性凭处方买的,但在一些医疗机构,凭处方可以一次性拿到80多天的剂量。
金赛制药官网生长激素水剂截图
5月11日,红星资本局联系了多家医疗机构,表示医生只开了几个处方后,这些医疗机构都表示可以大量供应生长激素,时间从一个月到近三个月不等。其中,高建儿科的一家街道诊所告诉红星资本局,“aqua可以开84天。”
为什么医院开药难,而医院外的“医疗机构”却能很容易地按照医院处方拿药?
金赛药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造成这种药物剂量差异的原因是“药物的比例”。每个医院都有不同的“药占比”政策,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剂型都会采购进医院。如果医院没有患者需要的剂型,可以从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购买。(注:一般来说,“药占比”是指看病过程中,买药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医改深化以来,药占比被调整为用来考核具体医院的硬性指标。)
另外,红星资本局采访了多位医生,他们都三缄其口。
培育“交叉销售”市场
暗示有潜在的危险。
红星资本局采访了解到,一些中介也嗅到了“商机”,以“二道贩子”的身份加入进来。他们的生长激素被称为“交叉销售”。
一位来自襄阳的家长透露,海之源生长激素原价116元/支,但在外省卖家那里拿不到90元/支的价格。如果一个月的量太大,可以省2000元,一年下来大概是1万元。
红星资本局联系了一个“交叉销售”的卖家,他自称是从门诊拿的货。金赛药业的水针剂可以比早期千元的原价便宜100元左右。
但是很多终端消费的家长只知道孩子服用生长激素后可以长高,却不知道生长激素也是一种兴奋剂。至少应该严格控制在开药的层面。
5月9日,长春高新证券代表向红星资本局介绍,“生长激素作为兴奋剂,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处方药。”
根据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2021年兴奋剂名单,第二大类兴奋剂的肽类激素包括多种生长激素和人体生长激素。
此外,根据《反兴奋剂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只能凭依法享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向患者提供促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药方要保存2年。”
也就是说,处方药作为兴奋剂在中间商手中流通,可能是不合规的。
此外,四川方策事务所郭刚告诉红星资本局,现在由于医院管控严格,取药过程分为两部分,后续从医疗机构取药的行为更加隐蔽。“如果控制不当,犯罪分子购买大量兴奋剂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潜在危害。”
龙头企业年营收80亿,渗透率只有
市场空间超过3000亿元。
金赛制药有限公司是长春高新技术子公司,是生长激素市场的绝对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为粉针、水针、长效水针,价格依次上涨。
因此,长春高辛也被称为“东北药草”和“第一生长激素”。
据涂药业官网
长春高辛最新年报显示,2021年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在长春高新的所有营收中,仅金赛药业就实现了1亿元的营收,这几乎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净利润。
巨大的市场空间还没有被填满,缺乏严格管控的医疗机构和个人,所以存在盈利的机会。
最贵的品类减2000元。
长春高新降价抢市场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长春高新作为生长激素龙头企业,今年仍在采取诸多措施拓宽市场。
今年年初,重组人生长激素被纳入广东聚集联盟。在报名截止前,金赛药业明确表示,价格超过1000元的水针将不参加采集。其100元粉针剂最终中标,中标价约20-60元。
起初,市场猜测,粉针和长效水针的正常销售可能是金赛药业为赚取利润而采取的销售策略。但此后,金赛药业主动降低了长效水针剂的价格。根据Minenet的数据,原来单价最高超过5700元的长效注水,最低降到了3500元。
内部网数据
但是,金赛药业不是无缘无故调整的。
长春高辛曾在今年3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长期水针调整产品价格可以减少审批程序和公司相关管理费用。
这一调整方向的背后是:2021年,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产品整体营收增长40以上,其中粉针剂约占10,营收增长近40;水占比70%以上,收入增长30%以上;长效水针占比18%以上,收入增长110%以上。
在粉针占比最低的基本格局下,金赛药业长效水针收入增速翻倍。
基于这一现象,近日,红星资本局随机咨询了多位正在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家长。即使红星资本局明确表示更喜欢水针或者长效水针,但这些家长无一例外都推荐粉针,理由都指向一个关键词:便宜。
相比之下,长效注水每周注射一次。作为国内唯一的长效生长激素品种,长春高新为了抢占独家优势,大幅降价拓宽市场势在必行。“公司正在大力推广长效生长激素。新的一年,长效生长激素的推广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常春高辛说。
除了长春高新,安科生物科技()也是一家从事生长激素生产的上市公司,但安科生物一直没有明确披露旗下生长激素药物安素萌的营收情况。此外,还有海之源、一真、诺泽等生长激素品牌在市场上流通。
主力资金持仓列表实时更新,在APP里可以免费查看。
(文章红星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