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众所周知,腾讯的丰富产品是腾讯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3354腾讯QQ。
那么,腾讯QQ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软件一跃成为风靡全国的全民产品的呢?
其实是一部小说让腾讯QQ强势崛起,扶摇直上。
腾讯QQ强势崛起后,马凭借巨大的流量优势,一步步奠定了庞大的“腾讯帝国”。
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诡异故事呢?别担心,听我说。
创业初期有很多困难。
1998年10月,马从老东家润迅公司辞职后,约了大学同学张之洞。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谈,他们准备成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公司。
于是,马找到他的父亲,一位国企高管,让给他们的新公司起个名字。
马陈术在国企做了多年高管,经验丰富,选名字也不在话下。他不仅答应说出马公司的名字,还一口气拿了四个。
这四个名字分别是:网通、捷迅、斐讯、腾讯。
在马看来,“网通”是最理想的公司名称。它直白地告诉人们,公司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也是他们热爱、感兴趣、梦想进入的行业。
“捷迅”排在第二位,因为“捷迅”二字意为“快捷方便”,响应和服务方便快捷,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优势。
“飞迅”代表了公司的发展愿景和自己的梦想。想想在无边无际的网络天空和生生不息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是多么令人向往。
但是,“腾讯”似乎总是不如前三个名字。当时马并不看好这个名字,认为这个名字没有突出个性,没有创意。
但在注册公司名称时,他发现另外三个名字已经被别人注册了。最终我无奈选择了“腾讯”这个名字。
于是,1998年11月11日,一家最终改变了中国无数人沟通方式的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了。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马还没有决定做什么产品和服务,所以他开始了他的老工作,开发了一个网络寻呼系统。
如前所述,在马创办腾讯之前,他实际上在一家名为润迅的公司工作。当时,润迅公司主要从事寻呼行业,在业内颇有名气。
然而,这个产品并没有让他们取得多大的成功。为了使公司生存下去,马和他的团队积极拓展各项业务。但是,通常能赚钱的业务和主业关系不大。
那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马的公司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个几十平米的工作室里,这里往往只有马和张志东两个人。
他们的办公设备极其简陋,每天只能吃盒饭,睡沙发。但因为彼此的梦想,他们还是通宵工作,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天亮。
马花藤曾说,创业之初,他和几个创始人最怕到月底,因为那段时间虽然被热心人免了房租,但水电费还是要交的。
机房的服务器要24小时运行,尤其是夏天,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炎热的月份比较长,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一起进场,水电费成了困扰马的难题。
更大的挫折来自市场。由于不了解市场运作,马开发的新产品很难销售。他和同伴向企业推销产品时,被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
马花藤后来回忆说:
腾讯在成立之初,每秒都面临着‘死亡’的可能。创业绝非易事。如果不是考虑留在公司没有前途,我真的不会自己创业。其实自己创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不久后,中国电信发布招标项目,拟招募有实力的网络公司开发一款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
看到这个招标项目后,马一度非常兴奋。他觉得这是腾讯的一个好机会。一旦腾讯竞标成功,他们的困境将很快得到改善。
而且,马一直关注着国际知名社交通讯软件ICQ的一举一动。他打算模仿ICQ开发一款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社交软件。
然而事与愿违,中国电信并没有选择腾讯,因为腾讯刚刚成立,名气并不明显,所以马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在经历了失望和挫折之后,马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振作了精神。他终于下定决心:中国电信不要我们了,我们自己来!
于是,马花藤通过模仿ICQ开始了开发OICQ(后来的腾讯QQ)的过程。
一部小说奠定了这个帝国。
虽然是模仿,但马在ICQ中融入了很多创新的因素。马认为,尽管ICQ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的英文界面在中国很难被大众接受。其次,ICQ的运营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当时的用户都是一些专业的网络从业者。
所以在中国根本不普及,中国潜在用户群那么庞大;再者,ICQ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就是用户信息存储在用户终端。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换一台电脑上网,用户存储的大量信息将无法使用。当时在中国,主要的上网人群集中在网吧,所以ICQ的缺陷是致命的。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和他的合伙人在1999年2月正式推出了一款属于中国人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OICQ(后来的腾讯QQ)。
OICQ采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将用户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中,基本实现了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的中国化。
但当时这个软件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
一是因为中国的软件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概念还很陌生;第二,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同类型的软件产品,马推出的OICQ没有核心竞争力。
但马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了信心,他开始积极想办法打开市场。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打打折牌。
1999年5月的一天,马突然将OICQ挂在网上,供客户免费下载使用。
由于当时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收入是卖软件,而马最初的资本积累也是靠卖软件获得的,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社会反响。
第一个大规模使用OICQ的群体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经济能力比较低,马打出的优惠牌很快就把他们吸引了过去。
然后,随着学生上班,OICQ的用户开始迅速向城市白领扩散,从而OICQ逐渐打开了局面。
不过,此时的QICQ虽然逐渐打开了局面,但也只是小有名气,并没有被广泛传播。
真正让QICQ强势崛起并风靡全国的,其实是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这部小说,让成千上万的读者知道了OICQ的存在。
003010是由著名作家(痞子蔡)于1998年创作的一部网络言情小说。被公认为“网络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部畅销小说。
1998年9月,台湾省红色文化出版社出版纸质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图书销量位居榜首,售出近60万册。
1999年11月,知识出版社牵头,在中国内地获得授权出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版后迅速畅销中国内地,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到2000年底,它已经卖出了100万册。
在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作者蔡智恒对OICQ进行了华丽的描述,使得OICQ在人们心中成为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很多网友开始期待拥有这个能在千里之外坐下来聊天的工具。
可以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对OICQ的火爆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这本书畅销全国的同时,OICQ被疯狂下载,腾讯也因此一举成名。
根据当时相关的互联网数据统计:
1999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只有大约60 000名注册用户;到2000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人数已超过100万。
到2001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迅速增加,达到2000万。小说《03010》在2000年到2002年在中国爆炸。
所以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对腾讯QQ的强势崛起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腾讯的主营业务是社交游戏。依靠这两大王牌业务,马亲手奠定了腾讯帝国的广袤无垠,赚得盆满钵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腾讯游戏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其社交业务为腾讯游戏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支持。
腾讯社交的起点是其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3354腾讯QQ,又名OCIQ。
因此,我们可以产生这样一个逻辑链:
103010造就了腾讯QQ的强势崛起,腾讯QQ的强势崛起造就了马广袤无垠的腾讯帝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帮助马奠定了他引以为傲的腾讯帝国!
最终总结
如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没有变得这么火,或者小说没有这么卖力地赞美腾讯QQ,腾讯QQ的强势崛起就不会这么容易。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巧合,《第一次亲密接触》刚火起来,这部小说就硬夸了腾讯QQ。
这一切,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马蓄谋已久的营销策略。
如果是巧合,那么只能说是天意所致;如果马早就策划好了营销策略,我只能说,马克真的很厉害,他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踊跃发表意见,踊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