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严格来说应该是“苏州河”。闸北华侨城是在四行仓库和上海总商会的苏州河上开发的。地产商用了一个简称,一开始让我很疑惑。后来我想,广告是不是更容易招商?“苏州河”是一个特殊的词,不能省略为“苏州河”。
就像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纽约的哈德逊河一样,每个国际大都市都有自己的水文化载体。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人们常说黄浦江是上海人的“母亲河”。其实苏州河可以称得上是上海人的“外婆河”。千百年来,她默默流淌,养育了生活在身边的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苏州河不在苏州,在上海;一条河有两个名字。上游段叫吴淞河,下游段叫苏州河。苏州河因上海开埠而得名。这种情况恐怕在国内河流史上也不多见。
苏州河的名字其实应该叫“吴淞江”。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后,英国人从黄浦江登陆上海。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的居住地是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黄金之地。大英帝国的领事馆就设在这里。很长一段时间,外国人不知道为什么把“通往苏州的河流”叫做吴淞河,就把吴淞河改名为苏州河,并标在地图上。然后,洋人在苏州河两岸扩大影响。在外国人的指引下,沿河茂密的农田、芦苇、蒿草和杂树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码头、烟囱和工厂。今天,外滩有它的起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上海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浩瀚的太湖看,古老的吴淞江非常宽阔壮观。文献记载“唐代吴淞江宽二十里”,风起云涌,比现在的长江口还要宽。那时候的黄浦江远没有现在这样,一箭就能到达对岸,比如万文河,一个江南常见的水乡。黄浦江与吴淞江相连,但只能说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更重要的是,吴淞江可以进入苏州,与大运河相连,所以一直是联通富庶的江南地区和海上贸易的通道,就像今天的沪宁高速。今天黄浦江的入海口已经不叫“黄浦江口”了,叫“吴淞口”,意思是古代吴淞口直接与长江、东海相连,外观坚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上海“水文化”与城市民俗生态学分析》,讲的是苏州河和上海民俗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咨询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前几天普陀区旅发委和苏州河游艇公司的朋友邀请了一些人晚上去苏州河游玩。还被邀请在游艇上亲近苏州河。
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全长26公里,仅普陀区约14公里的河道就有18个弯道,这在全国城市内河中极为罕见。九曲十八湾,曲曲有传说,宛宛有故事。这些众多的故事是上海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苏州河这条展现上海历史文脉和精神财富的河流?
一、长寿湾
苏州河入普陀的“第一湾”在长寿路,苏州河在长寿路大桥附近划出一个美丽的半圆,称为“长寿湾”。长寿路大桥是解放后苏州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宋庆龄捐赠的第一家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就在附近。自长寿路筑路以来,外国商人和民族资本家纷纷沿路设厂,包括英国商人李白的洋烛厂(后为上海减速机械厂)、美国商人奇异安德森电气公司(后为上海灯泡厂)、挪威商人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后为上海啤酒厂)等。1926年,路口建起一座钟楼,名为dzmz。“dzmz”在上海很有名。小时候住在徐家汇,很多邻居都在那里上班。他们不说普陀区,不说西康路,都说“真主在dzmz附近工作”。
长寿湾
二、潘家湾
苏河流经的第二个海湾是潘家湾。书中说,19世纪初,潘家湾在河湾的转弯处形成了一个村庄。村民主要有潘、张、陈、谭四个姓氏,其中潘是村名。说起潘家湾,就会联想到上海的棚户区。在90年代的大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好朋友摄影师去拍了很多照片留作纪念。潘家湾,苏州河第二湾。举世闻名的荣氏家族就在这里崛起。
第三,彰化湾
彰化湾因彰化桥而得名。海湾南面是上海第四油厂,前身是犹大油坊,是上海第一家国资企业。它由宁波商人朱宝山于1889年创建。当年生产的“松禾”牌植物油获得了1926年费城世博会三等金奖。现在和旁边的银丰毛纺织厂旧址一起改造成了著名的亲水住宅区。
四。坛子湾
因秋江向东在此与苏州河湾交汇,形成池形,故地名叫坛子湾。坛子湾以南,有纺织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纺织博物馆原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即1878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纺织布局。坛子湾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贫民街,也是这座城市最后的“村落”。如今地铁3号线、4号线都有一个“中潭路站”,留下了潭子湾的印象。
坛子湾
动词(verb的缩写)啤酒湾
苏州河上的孟卿花园靠近第五湾。它的原址是匈牙利建筑师胡达克在1933年设计的远东最大啤酒厂的建筑群。上海啤酒厂,原名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由挪威人韩勋于1912年创立,曾被誉为“远东第一”。现在,上海啤酒厂旧址所在的区域已经改造成苏州河孟卿园环保主题公园,灌装楼改造成展示苏州河历史和改造效果的孟卿馆,酿酒楼改造成会所。历史建筑内部结构经过调整,外观基本保持原貌。上海啤酒厂旧址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9年6月被登记为普陀区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
啤酒工厂湾
不及物动词朱家湾
第六湾是朱家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任何与中国有最惠国待遇条约的国家同时被授予这一权利。于是苏州河畔设立了很多日商制造的“内外棉”的工厂,外资企业的出现也促进了民族资本在中国的发展。朱家湾地区成为居民的聚集地。相传清初因淮北灾荒,有姓朱的人迁徙到此河湾附近定居,以开油坊为生,后逐渐发展为村落。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广金新路的路桥处形成了一个叫朱家湾的小镇,广金新路的旧名朱家湾街也由此得名。
七。小沙渡湾
在第七湾,有一个渡口,名叫小沙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区,又称小沙渡。由于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渡口南岸占地建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已成为上海西部主要工业区和工人聚居区之一。西毒是上海著名的棚户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国商人美查公司迁址江苏制壶厂,制造三酸。大批从江苏、安徽等地逃亡的农民来到这里谋生,形成了居民密集的棚户区。后来,日本商人在这里建立了纺织工厂。
八、药到病除
药水弄是上海市著名的棚户区之一,位于普陀区,南有长寿路,北有苏州河,西有棉衣厂,东有西康路。因为苏州河渡口附近有一个石灰窑,这个地区当时叫石灰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苏药厂迁址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附近工业的发展,大量难民到工厂打工,在这里搭建窝棚。石灰窑关闭后,居民们把糖浆厂的名字改成了糖浆巷。解放前夕,瑶水有3000多户,近万人。他们大多住在竹顶篱笆的茅屋里,很少有砖房和小“滚地龙”。巷子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下水道。每当下雨时,道路泥泞难走。它被称为“王艳路”。长期以来,居民中一直流传着“进水不清,采光不清,行走粗糙,出门不安”“坐三年牢,不如住石灰窑”等民谣。苏州河湾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是上海著名的“三湾一巷”棚户区的“药水巷”,所以叫药水巷湾。普陀公园北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又称小花园湾。
九。沙场湾
九湾上曾经有第一、第六、第七棉纺厂,是普陀区乃至上海纺织厂(原名纱厂)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叫沙场湾。
X.灯泡工厂间
万和以南是上海灯泡厂旧址,这是上海第一家生产民用灯泡的企业。它成功地开发了第一根国产钨丝。河湾上方是武宁路桥。武宁路桥是建国后苏州河上第一座全景欧式桥。也是沟通苏州河南北与外省交通进入市中心的重要桥梁。
XI。小湾流塘湾
下游是第11湾,靠近刘小婉音乐厅。刘小婉堂,建于19世纪末,是无锡人连南湖和他的妻子吴志英的住所和家园。据《三十年来之上海》(作者钱华佛)记载,吴志英是安徽桐城人吴志富的侄女。她擅长诗词歌赋,写了一本清丽雅致的薄金书,受到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清末,“鉴湖女子”秋瑾在金兰与她结下了友谊。秋瑾殉难后,她和许(秋瑾最好的朋友)为它收集遗骨,葬在杭州西湖边。号吴,“万柳夫人”,其宅基地亦名小湾柳塘。这里是当时书画的收藏地,书画界的名人络绎不绝。堂东有帆画室,堂西有西楼,西楼之钩为海角宋阁。每当夕阳西下,水影阳光灿烂,景色格外壮丽。大殿南面是南园,四周垂柳无数,意为“万柳”。
小柳塘湾
十二。学堂湾
十二湾曾经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昆曲教育学校“南陵传习所”,现在有“桃李园”旧址。万和的南北两端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前身是圣约翰学院。它是由两所英国圣公会学校合并而成的
陈家渡湾,旧时苏州河两岸没有桥,两岸居民主要靠摆渡。这些渡口大多以姓氏命名,如曹家渡、强家渡和陈家渡,其中以曹家渡最为著名。这个陈家渡,根据清代嘉庆《上海县志》的记载,当时当地有陈家渡渡口和村落。清道光七年(1827年),吴淞河东曲流被切直,减少了洪水,增加了居民。后来清政府在这里设陈家渡镇,是上海县七大乡镇之一。
十五。火柴厂隔间
1827年,西方国家发明了火柴。起初,他们把它作为“贡品”极少量地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洋火”。上海火柴厂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现代化的火柴厂。滨江是上海火柴厂的旧址,所以叫火柴厂湾。
十六。木渎港
因为苏州河在这里,在木渎港和苏州河的交汇处,木渎港是上海历史悠久的河道。原来上海叫“湖都”二字,就是在这里发表的。也被称为木渎港和慕童港。北起西樵河,南过金沙江路、云岭东路,在新泾口以东进入苏州河。大约有2公里长。在枯水期,航道水深在米左右,可通过15吨级的船只。
十七。北新京湾
新景湾在原老镇北路附近,湾边是原华恒化工厂。
十八。祁连湾
苏州河流出十八湾,祁连山南路横跨十八湾。祁连山南路作为城市次干道,由于苏州河的阻隔,无法直接与南端长宁区北新泾地区路网相连。所以两区之间的区域交通连接不方便。新建的祁连山南路大桥改善了这一状况,大桥向南跨越北宅路,改善了这一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届时,普陀区桃浦片区、常征镇片区可通过祁连山南桥至长宁区北新泾片区,促进本市西部地区发展。
祁连湾
当然,十八湾的名字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据说普陀区有关方面正在调查研究。我觉得应该结合苏州河沿岸的民俗和传说,给这个河湾起一个更美丽、更富有内涵的名字,把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往事和传说积淀起来。蜿蜒曲折的苏州河就像上海慢节奏的历史脉络。
我去过伦敦的泰晤士河和巴黎的塞纳河。相比之下,总觉得蜿蜒曲折的苏州河在空间上显得特别狭窄。这当然有很多原因。城市的过度发展和两岸过多的高楼,在视觉上淹没了这条河。苏州河两岸的景观是公共景观,现在分开了。如今,两岸步道的“贯通”成了问题。很多资源被私人社区占用,所以无法顺利进行。道路系统的连续性是组织一切公共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苏州河中西段的大部分地方和黄浦江的大部分滨水地区缺乏滨海道路系统的组织,市民没有进入日常活动的可能。如何加强岸线地块的公示,还滨水区于民,需要政府动用各种公权力进行整治。
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