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军人本色,培养团结,致富致富。
保持军人本色,培育团结之花,致富之花,致富之花。盐山县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海江
彭先波
2009年春天,刚从部队退伍的谭海江来到砚山县加义镇看望老战友。这次访问也让他与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出生的谭海江被当地农村平坦辽阔的土地、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所吸引。同时,他心中也构建了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脱贫致富的梦想。
随后的10年间,谭海江带着当地的民族发展蔬菜和特色水果种植,与砚山县的各民族携手谱写了一首首平凡而感人的创业之歌,催生了灿烂而诱人的民族团结之花,也擦亮了这位80后老牌企业家的人生底色。
各民族聚在一起求发展。
谭海江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知道农村的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但在加义镇,老百姓很难自觉形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共识。
“这是一片热土,发展前景很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由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组成的新农村,但这里的老百姓需要‘领头雁’,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才是最强的发展动力。”谈及如何带领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缺乏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嘉义镇新寨村各族群众走产业致富之路时,谭海江说。
10年间,谭海江和盐山县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嘉义镇到者拉乡,到伊玛目,再到该州麻栗坡县、阜宁县,从商品蔬菜到软籽石榴,再到金黄诱人的百香果、香甜可口的燕窝果。谭海江一寸一寸地丈量着这片曾经沉寂如今欢腾的土地,他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0多岁的新寨村民尹绍刚从2010年开始在基地工作,见证了企业的成长。
“我和老婆在公司基地干了快10年了,每年种点玉米也没多少收入。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两个人每月固定工资4800元。我们每天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尹绍刚一边干活一边说。
为帮助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公司通过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技协会种植基地贫困人口”和“龙头企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产业化精准扶贫模式,直接带动7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租金、入股资金、工资”的“三金”农户,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云岭”百香果、燕窝果等种植,
民族团结凝聚成企业文化。
今天,在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门口,赫然立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十二个大字。
“在基地工作的人早就分不清你是什么民族和我是什么民族了。大家就像亲人一样。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我们在基地一起工作,大家的关系都很融洽。”柘乡柘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蒋继云说。
在哲拉乡哲拉村,一个由汉、壮、苗、彝、回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家家都要过上好日子”的观念多年来深入人心。
公司拉软子石榴种植基地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戴恩旭说:“无论在我的家乡通海还是盐山,都有很多民族生活在那里。我们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好,哪个民族坏的观念。我们基地的工人大部分是壮族,还有很多彝族人来基地打零工。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
产业扶贫迸发繁荣。
“让贫困民族拥有自己的产业,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脱贫的长久之道。”谭海江知道如何通过工业扶贫。2017年春节后,谭海江发动嘉义镇布佐、罗太义、店坊、新寨4个贫困行政村的600名农民种植软籽石榴,为当地群众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绿色产业基础。
谭海江根据生产需要,每年邀请省、州、县农业科技人员到公司、基地进行培训,让农民学会果蔬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他常说,“要真正让全国人民融入中高端水果产业链,就要把全国人民培养成合格的果树种植技术人员。”
谭海江经常上午出现在加义镇布佐村近6000亩软籽石榴基地,下午出现在阜宁县归朝镇在建的燕窝果种植基地,或者出现在相隔100多公里的今乡或者拉乡软籽石榴种植基地。他总是亲力亲为,经常虚心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农民讨论如何保证果树的水肥需求,什么时候给果树擦芽,因地制宜喷什么农药比较好.
自2019年4月以来,哲拉乡数千亩软籽石榴种植基地一片火红。走近石榴园,枝头开始挂满逐渐成形的石榴。从2017年开始,长期在浙江、广东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在石榴种植基地工作。如今,哲拉村和哲拉乡阿友却有20多名村民在谭海江的基地打工,最低的月薪2000多元。
谭海江总说,“从创业到今天的企业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一路陪伴我们的各族人民!”
作为文山果业的领军人物,谭海江从部队退伍后,从未淡出。他和战友们一起研究出了发展潜力大的良方,团结带领各族贫困群众走上了产业致富的坚实道路。
国家时报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