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牵手天河,百亿合作看几何?
天河深度介入上游,通威不和隆基的分歧出现,期待这部剧的后半段。
文|沈晓波
11月17日,通威股份与天合光能联合宣布,将共同投资光伏产业链项目。此次合作投资涉及光伏产业链中硅料、拉杆、切片、电池四个环节。通威的全资子公司永祥和通威太阳能分别与天合光能成立了三家合资公司。其中,永祥和天合分别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在硅料和拉棒工艺方面进行投资和运营。切片和电池部分,通威太阳能和天合光能成立合资公司投资运营。
在这次通威和天合光能的合资中,通威占65股,天合光能占35股。所有项目公司承诺优先保证下游合资企业的供货。天合光能作为全球最大的组件供应商之一,承诺每年从合资公司采购至少两倍股份的电池,即至少70%的合资公司电池产能。
通威与天合光能的这个合作投资项目,包括4万吨多晶硅和15GW的拉杆、芯片、电池产能,总投资150亿元,其中拉杆、芯片本月开工,硅料下月开工。到2022年,拉杆和芯片全部投产,预计2022年9月投产硅。
这次合作有很多亮点。15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大规模投资频繁的光伏行业也是可圈可点。整个合作几乎涉及整个光伏产业链,天合光能与通威的深度合作让业界惊喜。在此之前,中环股份与保利协鑫、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有过类似的互股,承诺在产品采购方面进行合作。
看点一:天河打造210mm大尺寸组件供应链,深度介入上游。
今年6月,天合光能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上市后,天合光能动作频频,意欲恢复昔日全球组件龙头的辉煌。
天合光能是中国一家老牌光伏组件公司。2006年在美股上市,成为继无锡尚德之后第二家在美股上市的民营光伏企业。20模块出货量全球第一,然后被晶科抢走了。但天合光能的模块年出货量仍保持全球前三。
近年来,由于中国光伏企业在美股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丧失,在竞争激烈、技术日新月异、不断需要追加投资布局新产能的光伏行业中,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光伏企业已经从美国股市撤出,寻求在中国上市。
有业内人士评价,天合光能在资本市场的不利地位,仍能保持组件出货量前三的位置,相当不易。经过三年的努力,天合光能终于成功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天合光能在解决了资本市场的短板后,一直在组件上投入巨资,赌注是210mm大尺寸组件。这是与金高、晶科、隆基等几大竞争对手182mm尺寸组件的差异化竞争,也是天合光能希望突破和超车的关键。
今年7月,天合光能率先发布了600W大功率模块,采用210mm硅片。
天合光能已在宿迁、义乌和盐城部署大尺寸电池和模块产能。预计到2021年底,天合光能的光伏电池产能将达到26GW,其中70块为210mm大尺寸电池。
天合光能将带210mm电池的组件称为至尊组件。天合光能预计,到今年年底,至尊组件的产能将达到10GW,2021年和2022年将分别达到21GW和31GW,到2020年底,至尊组件将占到其产能的70%。
天合光能与通威的合作投资,是天合光能进一步布局210mm大尺寸组件的供应链,从硅片、拉杆、切片到b
其次,今年7月份以来,下游生产旺盛,疫情和事故叠加。上游硅料供不应求,硅料价格暴涨,给中下游企业敲响了警钟。当天,天合通威共同投资并宣布与通威达成长期硅料采购协议。天合承诺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向通威供应1万吨多晶硅材料。
通过股权合资和通威合作投资多晶硅材料,天合光能对硅材料的涉足更深。此外,双方共同投资的拉棒切片项目也扩大了天合的业务范围,可以更好地保障天合大尺寸电池和组件战略的实施,也为未来天合在行业中上游进一步拓展业务做准备。
看点二:通威股份两边下注,然后追多晶硅第一。
行业内规模的差异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以隆基、金高、晶科为代表,另一方以天合光能、东方日盛为代表,力推182mm电池及组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之一,这些都是通威的客户。通过与天合的合作投资,通威两面下注,既保证了182mm电池和模组市场的硅料供应,又通过与天合的捆绑投资,拓展了210mm电池和模组市场所需的硅料业务。
对于通威股份而言,此次合作投资将进一步加速通威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材料生产商目标的实现。
截至2019年底,通威是全球第二大多晶硅材料生产商,仅次于GCL。不过,随着通威乐山、包头、宝山在建项目的投产,2021年通威的多晶硅年产能将突破1万吨,届时通威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通威与天合的合作中还有一个4万吨多晶硅材料项目,这将进一步巩固通威迈向多晶硅世界第一的步伐。
成为多晶硅领域全球第一对通威股份意义重大。通威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商,但是光伏电池的技术变化很快,巨大的产能很可能成为负担。同时,光伏电池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变数很多。相比之下,硅材料的进入门槛更高,技术变革没有那么快。近年来,各多晶硅企业在低电价地区大规模布局产能,通威是其中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家。
看点三:通威和龙基越强越担心,战略分歧出现。
通威股份和隆基股份作为全球市值第二和第一的光伏企业,有过亲密时刻。通威的优势在于硅材料和电池,隆基的优势在于硅片,以及快速发展的元器件业务。他们的业务是上下游互补的。
2019年6月,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威参股隆基银川的拉杆切片项目,隆基参股通威的包头多晶硅项目。双方承诺优先采购,保证供应,并约定了年度采购规模。
双方在战略合作协议中还承诺,隆基股份将鼓励和支持通威股份在高纯晶体硅领域继续做强做大;通威股份鼓励和支持隆基股份在单晶硅棒领域继续做强做大;在组件和电池领域,双方保持密切沟通,探讨合作机会,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但随着隆基和通威在各自优势领域的快速发展,越强越强,上下游互补关系的另一面是各自优势领域对彼此的影响越来越大。
今年7月以来,硅料涨价引发全产业链涨价,给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
隆基已经开始有意扶持其他硅材料生产商。今年硅料涨价后,隆基与二线硅料生产商亚洲硅业签订长期硅料采购协议,约定2020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向亚洲硅业采购1万吨多晶硅料。
事实上,亚洲硅业的产能根本不足以供应。就在隆基与亚洲硅业长期采购协议公布的前两天,亚洲硅业青海3万吨多晶硅产能正式开工,而这个项目恰恰对应了隆基的大量采购需求。
除了亚洲硅业,隆基还与TBEA新能源、大全新能源等硅材料巨头签订了长单硅材料协议,这也符合隆基在硅材料行业各方充分竞争的目标。
对于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商通威股份来说,在硅片市场上拥有主导性影响力并不符合其利益。
此次与天合光能的合作投资还涉及15GW的拉棒切片。在此之前,通威并没有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拉棒切片,但实际在永祥公司,拉棒切片项目已经小规模运行多年,技术设备不断更新,这也是通威与天合光能此次合作投资的技术储备。
对于通威来说,目标是在多晶硅和电池环节做到全球第一,组件环节要交给合作客户。比如天合光能也应该在硅片环节发展自己的业务,避免被别人推来推去。目标硅片的自供能力可以达到30。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能源》杂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抄、复制或镜像。《能源》杂志将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