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通常用在反问句的末尾。
如果反问句语气比较强,可以用感叹号、问号、感叹号,然后语气更强。例如:
(1)有这种事吗?
(2)有这种事!
(3)有这种事吗?
也有人主张反问句在修辞语气委婉的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但是最好不要用这种方法。因为用句号的时候,反问句和陈述句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很难识别修辞语气。需要注意的是,问号与感叹号连用时,只占一个词的位置。
注意序数词的正确使用。
常见的序数词有“第一、第二、第三”等。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第二、第三和最后”不要和“第一、第二……”混在一起,比如说“第一……,第二……,第三……”就不合适。
此外,新标准规定序数词的顺序为:
首先,
(1) .
1.……
(1)……
/a.……
这五个层次要按照上面的顺序写。如果你觉得叙述问题次要,可以直接出现下面的序数词。也就是说,一定层次的序数语言可以不出现,更小层次的序数语言可以直接出现。比如在“一”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出现“一”。但是,序数词的层次不能反过来出现。例如,“(1)”不能出现在“1”之后。
平行引号和书名之间通常没有停顿。
例如:
(4)文中的一些成语,如“胸有成竹”、“削足适履”、“照顾生病的人”等,用得很准确。
(5)他在中学读了《论语》 《孟子》 《古文观止》的一些文章。
如果后两个术语之间有“和”,前面最好用一个停顿。例如:
(6)文中的一些成语,如“胸有成竹”、“削足适履”、“关心病人”等,用得很准确。
(7)他在中学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的一些文章。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眼就能看出几个项是并列的,不会把“和”之前的项看成一个分量。
当提及带有月份和日期数字的事件、节日和周年纪念时,无论事件、节日和周年纪念的受欢迎程度如何,都应加上引号,并在第一、第十一和第十二个月之后加上一个空格,但在其他月份不得加上。
例如:
(8)“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的上海。
我在五月一日和五月四日去了天安门广场。
〔10〕一二九运动发生在一九三五年的北平。
如果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月、日要用空格号标注,空格号为半角字符。
例如:
(11)“五一”和“五四”我去了天安门广场。
(12)“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的上海。
之所以不管流行与否都加引号,是因为人们对节日、纪念日流行程度的看法往往是主观的,容易导致同月同日的简称,有的人加引号,有的人不加。
当在提示符后使用分号来表示几种并行情况时,应该在提示符后使用冒号。
例如:
(13)你的选择只能是:要么退,主动辞职;要么前进,要么胜利。
(14)专家委员会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她的声音不稳定,难以培养;另一种观点认为,他可以再试一次;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你只是没发挥好,潜力很大,应该录取。
(13)中的“只能是”和(14)中的“有三种意见”后面要用冒号。如果使用逗号,不仅提示不突出,而且人们很容易把提示误解为第一个分号前面的成分。比如(13)中“只能是”后面用逗号,很容易把“你的选择只能是,要么退,要么主动辞职”误解为分号后与“要么前进,要么志在必得”并列的成分。
当椭圆在一条直线上时,两个椭圆应该一起使用。
例如:
(15)人们走进森林,在狭窄的小道上前进。
…………
当两个省略号一起使用时,可以明确表示省略的是段落,而不是单词或句子。如果省略号在引号中,当它出现在一行中时,也应该写成十二个连续的点,即“…………
(17)怎样才能不生气?……
你的意思是.
(19)就这样.
(20)我们党内有两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山里有狼、狐狸、野兔.晚上,我们走上一条蜿蜒的小路去调查。
例(16)至(19)有感叹、反问、疑问等特殊语气。如果不用感叹号和问号,就不容易看出这些情绪。例(20)省略号前面加一个句号,会让读者很容易看出“经验主义”是句子结束的地方。例(21)省略号后面有一个句号,让读者很容易看出“在晚上……”是另一个句子。
标注时间、地点的起止时,宜用一字线,标注数量范围时,宜用波浪线。
例如:
(22)叶挺(1896—1946)
(23)京广客专
(24)30 ~ 50厘米
(25)50120米
(26) 300 ~ 1000吨
(有编辑说新标准允许字线和波浪线,这里常用——木铎笔记。请在文末留言讨论。)
当用波浪线表示数值范围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一般只在最后一个数值后加计量单位,在前一个数值后不加计量单位。
栏目名称要加上图书名称。
例如:
(27)本报新设专栏《广角镜》。
(28) 《读者天地》是本刊的热门栏目。
(29)我喜欢看央视的《海峡两岸》。
版本描述应该放在书名之外。
例如:
(30) 《资本浪潮》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英文版)
(32) 《航空知识》 (2011年合订本)
(33) 《汉语大词典》(缩写版)
(34) 《民法学原理》(多卷版本)
“草案”、“征求意见稿”、“初稿”要放在书名的括号里。
冒号不应该用在同一个句子里。
比如不合适写:“会议结束,主任宣布:一、准时上班;第二,不得无故早退。”
这句话可以写成:
(35)会议结束时,主任宣布今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按时上班;第二,一定不能无故早退。
当一个冒号必须用在一个列举性的或规范性的文件中时,它应该写在不同的行中。例如:
(36)遗产按以下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句子中出现引号时,句号要放在引号之后。
例如:
(37)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做,事情才能做好”。
因为句号是一整句话结束的标志,而不是引语。如果引号里面的人和前面的语句不一样,建议在引号前面加一个冒号,把句号放在后面的引号前面,也就是调整句子。
例如:
(38)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