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有利于实体经济补短板、降成本,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选项。
为使信息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提升公司管理运营水平和执行力,打造公司持续竞争优势,去年以来,我公司按照工信部一体化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此项工作。2022年4月,我公司作为试点企业顺利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希望借助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平台和实践过程,使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推动标准实施成为常态化工作,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争取尽快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审核,为体系在实体行业的推广实施起到引领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了2021年江苏省两化融合(升级版)试点企业名单。苏州高新区共有12家企业入围,其中AA级企业10家,A级企业2家。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d、产业链的设计、销售、管理,实现产业高端环节的集聚和产业的快速成长。“工业化和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广泛推广并输出国际的管理体系标准。目前,我国已进入实施“两化”整合管理体系升级标准的时代。实施这一新标准,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结合点”,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
本次评选中,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浦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方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核苏法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乘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绿野日用品有限公司、苏州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龙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AA级,苏州特锐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
其中,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保持了较高的投入水平,打造了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信息化建设团队。通过引入先进信息系统自研/二次开发的形式,建立了以ERP系统为中心,PLM系统、MES系统、CRM系统等多系统协同的信息架构,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打造了信息化环境下“服务业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协同管控能力”,重组了内部业务流程,强化了业务管理机制,提高了业务执行效率和数据共享水平,实现了内部
中核阀门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抓住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成立了独立的信息部,制定了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坚持以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以培育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应用为主线,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共培育省级一体化管理体系达标试点企业32家,积极争做“工业互联网看苏州”的高科技样板。
完善顶层设计。出台《苏州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103010101《苏州高新区关于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企业上云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新区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夯实基础设施。一是加快5G布局,积极推进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布局区域的5G基站。截至今年7月,已推动运营商共建设1774个5G基站,居苏州首位,集中在各板块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等核心区域。二是加快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太湖国际信息中心三期、中新智慧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建设。三是加快logo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支持苏州联通综合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推广应用,累计注册人数2027万,累计解析189万。正在积极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苏绣等特色应用场景。
做一个优秀的产业生态。为抢占工业互联网产业高地,十五大“双跨越”平台3个落户我区,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库企业9家、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长三角G60科技走廊重点企业4家、省级云企业189家。基本建成了覆盖网络运营商、平台服务商、解决方案服务商、安全服务商、应用企业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苏州首个区(县)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区内42家相关企业加入,广泛组织“政、工、学、研、财、用”各领域单位进板、进企业、进车间。共举办了16次联盟活动,组织了200多家企业。(张为民)
(来源: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市人民政府)网站)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