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路,我小时候叫东方红路。现在又恢复了旧名。很奇怪,以人民商场为中心的四岔路口其他三条路都没改名,只有这一段变了。
随着名字的变化,一个在这条路上逐渐消失的姓氏也在变化。在广陵路和杜江路的拐角处,有一家小吃店刘春,它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春”,扬州早茶的名称:富春、叶纯、共和春。三巨头呈三角形,富春为首,共和春最后。我之所以敢用“春”,是因为我觉得那一年我很擅长。我记得它的糖饺下午总是放在门前的搪瓷盘上卖,很吸引人。
人民商场,一代人的记忆
在商店前面,有一条斜穿过广陵路和杜江路的小巷,叫做黎头街。分开的一块,像犁。广陵路这边,每年秋冬都有小杂货铺卖糖炒栗子。广告卖了几十年也没喊过。去年冬天我路过那里,闻到了栗子的香味。它的炒栗子还在卖!
再往前走几步,有一个修笔的窄山墙。那是我们上学的时候最关心的地方。三十五美分,一两美分,换个笔尖什么的,断了的笔就起死回生了。叫打铜巷。当你走进去,你会走进永胜街,走进一条像蜘蛛网一样又宽又窄的小巷。不是老扬州,出不去。
工行的门已经关了好几年了。不知道是房租太贵还是别的原因。银行搬走后,这栋楼就一直空着。我们说去银行的时候,十有八九是这个。当年没有现在的网点,现在也没有多少商业银行。工行虽然态度不好,但也没办法。我相信新工行一定宽敞明亮,环境比这条老街好多了。只可惜这房子这么封闭.
不得不说,隔壁电影院。东方红,你在电影院看过几部电影?那是我青春最快乐的回忆。看过《样板戏》《杜鹃山》,里面的第一部武侠剧《神秘的大佛》。我看过美国的《出水芙蓉》,前苏联的经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很多老电影名字都记不住了。现在想想他们真好。夏天,吃一根冰棍,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最有文化的建筑
电影院。不知道哪一年关门上锁了。门前的摊贩一直在换,但从来没有成功过。每每来到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站下来细细感受,仿佛在回忆它的辉煌,回忆我那永不回头的青春。
离扬州唯一的素食馆小桔林很近。遗憾的是,我没能抓住机会创作出上海的林珏和南京的青柳居。其实它的素鱼饼和素大肠曾经是我的最爱。林珏最大的特色是素菜纯正,也有荤菜。它的酱牛肉和水煮鸡肉味道独特。还有鸡丝面,真的很好吃。可惜,今天最出名的,只有麻花。
小的品牌意识不够强。好像是和上海林珏打了一场姓名权官司,赢了。然而,小林珏的麻花被抢注了,所以他不得不以“肖家坪”的名字制作它。两个麻花店每天下午都像献殷勤的人一样在门前叫卖。天下事是“久必合,久必分”。希望两家有朝一日合二为一,做大做强。
不能做大做强的不只是小林珏。邮局对面,我觉得代表了国企的兴衰。几十年前,只有邮局用来寄信、包裹、明信片、长途电话和电报。在邮局前面,有一张写字桌。一个老教师拿着笔墨等着做生意。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
刘边堤
不要等,除了把信扔进邮箱。所有其他服务都应该排队。如果你没有提前准备好邮票,你现在必须排队买一张。轮到你的时候,面带微笑寻求帮助。柜台里面是一张很不耐烦的脸。东西送出去之后,就等着吧。没有回复。只有收信人写信告知,才能安心。
邮局开始被袭击了
广陵路上的邮局曾经是扬州的主要邮局之一。如今,这个城市的许多邮局都关门了。很多有标志性色彩的地方都变成了邮储银行。还有广陵邮局的一角可以坚守。过年送包子可能是优点之一。毕竟不需要从这里溜一盒包子,可以根据图片选择。工作人员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相比邮局,扬州100更惨。还有一个小邮局,一百年前就已经被拆成碎片了。在“商厦”出现之前,一百是扬州的顶尖流。买衣服到一百,每年过年都和孩子重复这个故事。买几件衣服,在小桔林吃午饭,然后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是一个美丽的冬日星期天。
一百和全国各地的“一百”,一起没落。随着网购的兴起,里面所有的租赁柜台都在经历实体店的阵痛。不知道他们能否熬过痛苦,获得新生。
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百户门前修车修拉链的师傅,几个做织补生意的小姐,像古代风俗画一样,等了这座楼半个多世纪。原来织补生意主要是尼龙袜。后来变成了衣服。现在主要是毛衣跳纱,羽绒衬衫烫孔等。一针一线的缝补,让一个小家庭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写到这里,我想结束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了扬州杂货店。这是扬州最大的杂货店。多少少年被六角玻璃瓶里的糖果和蛋糕诱惑!凭票供应的副食店好像不忙,没见过排队的。扬州大麒麟阁的北京果粉和桃酥是周边城乡最知名的品牌。方圆三两百里,都是有名的。过年期间,杂货店会增加黄金糖、芝麻饼、切片水等零食的供应。
工作后,每次来这里都很羡慕。在这里工作的人多幸福啊!没想到杂货店现在被瓜分了。以前的家庭分成了几个家庭。有趣的是,糕点店仍然是这里的支柱。
广陵路很短,我只走了一半。一步一步走在记忆的中轴线上,是不是像个七斤老太太?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切都在变化,谁都没有机会。不,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消失的老字号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有年轻化的代表。
花朵的声音
7号不止一次换门。最新的名字叫广陵小学。关了多年的门,终于打开了。但却是“梅花书院”。
“沉船在千帆边,病树在万木春前!”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