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5月26日电据美国侨报网报道,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一代又一代的亚裔移民都希望扎根美国。但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
ESPN的新闻编辑Elaine Teng于5月24日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徘徊于两个世界”:亚裔归属何处('I've walked between two worlds':What belonging means for Asian Americans)》,讲述了她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在美国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困惑和探索,以及处于同样处境的亚洲人所做的思考。文章翻译如下:
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我讨厌我自己的名字。我出生前几年,父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我出生后,他们给我取名伊莲。当时我妈唯一的白人朋友告诉她,那是一个老太太的名字。所以,我妈妈建议把它改成“艾莉莎”。
然而,我的父亲不知道如何拼写艾莉莎,所以当我注册我的身份时,他把“艾丽莎”拼错成了“艾丽莎”。几经周折,我最终决定以“伊莲”为名,也许是因为父母希望我用中文名“依兰”。
到了上学年龄后,我发现校园里没有人能正确念出我的中文名字,于是“依兰”渐渐变成了“伊莲”。
我爸妈不在乎学校里别人叫我什么,因为他们只叫我的中文名。然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我讨厌不伦不类的名字艾丽莎;讨厌开学第一天点名时老师迷茫的语气;恨这个词根本不是“真实”的;我甚至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有自己的中国或韩国名字。艾丽莎证明了我们的家庭没有被同化,我们不属于这里。
直到我18岁,我把我的法定名字改回伊莲。我的大学文凭上写着“伊莲”。我是一个完全被同化的中国人,没有人会质疑我来自哪里。
然而最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反亚裔仇恨犯罪的急剧增加,艾丽莎这个名字又回到了我的脑海中。目前,虽然亚裔是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仍然会出现亚裔老人被无辜袭击的情况。看到这些事件发生,我担心我的父母可能是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这也提醒了我,即使我们改了名字,即使我们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别人也不一定这么看我们。
名字背后的挣扎
39岁的李丹丹年轻时从中国来到美国。回忆起自己12岁改名的经历,她说自己在起草一些东西的名字时,确实面临着身份危机。
在短时间尝试了“安妮特”、“迪娜”等英文名后,她最终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使用了自己中文名“丹丹”的缩写“DD”。
39岁的肖恩温(Shawn Wen)小时候没有英文名。我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父亲希望他有一个英文名字。
因此,肖恩温上学时一直用文这个中文名字。没想到,这个“奇怪”的名字,加上他孱弱的身材,让他备受同学欺负。
“我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我必须平衡我在传统文化和血统中的归属,我必须面对我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和我作为亚洲人的期望。”肖恩温说,“有时候,我觉得我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
经过多年的身份斗争,他说:“我的亚洲名字是肖恩温义祥。”
在我看来,有很多方法可以成为美国人,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成为亚洲人。然而,当我听别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时,当我们的家庭正在遭受暴力袭击时,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亚裔美国人,——,最好的办法是安全地接受两个身份,即伊莱恩和艾丽莎。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