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公司名字和主营业务不符

发表日期:2022-11-30 14:25:14
企名网北京8月17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恶意抢注的灰色产业链正在不断翻新套路,向新经济领域蔓延。拥有众多粉丝的自媒体创作者“荆汉卿”、“手工耿”均表示陷入了恶意商标注册的漩涡。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调查,恶意注册商标灰色产业链不断翻新。目前已经形成皮包公司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相互合作,花里胡哨收钱的格局,侵犯相关自媒体内容创作者,甚至“三农”内容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成为万亿规模内容产业的“老鼠屎”。 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知识产权环境不断改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效商标注册量已超过2200万件,每个市场主体平均拥有1件有效商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恶意抢注的灰色产业链为何如此猖獗?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经济之声推出特别报道《起底恶意抢注灰产链》。 用了22年的名字,突然被别人注册成商标。 “我被告知不能使用我的名字。我先给你介绍一下。我的真名叫荆汉卿。这个名字伴随了我22年.我的名字什么时候变成商品了?这种事情发生在谁身上,谁都会觉得很气愤……” 圈内知名自媒体内容创作者荆汉卿近日发布了这样一个视频,揭秘了自己被恶意注册商标的经历。这段视频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下面的评论数现已接近1800万。 景清告诉经济之声,一家名为“镜湖区乔治电子产品销售部”的公司在8月初给自己发了一封邮件。“他们在邮件中说,我们在多个内容平台上使用‘京汉清’这个名字,已经侵犯了他们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我们希望及时整改,否则他们会向各大平台发函,查封荆汉卿的相关账户。” 图为邮件截图(受访者提供) 邮件中的商标注册证确实显示,这家公司已于今年2月底成功注册了“京汉情”商标,该商标可用于第41类,即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和娱乐信息的范围内。 图为对方公司向荆汉卿出示的商标注册证(被调查人提供)。 商标申请记录与主营业务不一致。 然而,当荆汉卿准备接触这家公司时,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企名网上查询到的信息,这家名为“镜湖区乔治电子产品经营部”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安徽。其主营业务明明是电子产品的批发零售,为什么却申请了100多个商标,横跨10多个品类?申请的商标基本都是自媒体的名字,包括“农家女”、“农村四哥”等知名的三农博主的名字。 在农村手工艺人“手工耿”一案中,记者看到,河南省新蔡县新艺商贸有限公司申请了带有“手工耿”字样的八大类商标。为什么一个零售商业公司会跨界进入金属加工、互联网内容、广告、销售等领域?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提交这些商标申请的日期集中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恰好是“手工耿”被中外媒体密集关注的时期。 定义恶意抢注:“注入而不使用”或“侵犯他人在先权利” 上述行为是否构成恶意抢注?杜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表示,恶意抢注大致有两种。 她说:“我做什么样的商标,我就申请什么样的商标,然后在这个商标上建立商誉。这是商标保护最原始的理念。我们在判断是否是恶意抢注时,其实需要判断其注册目的。第一种情况,你注册了大量的标识,而这些标识实际上并没有在你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第二种情况,你没有法律上的在先权利,但是你注册了他人的标识,防止他人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认为是恶意抢注。” 幕后知识产权机构远程“操纵”皮包公司 那么,这些公司到底在搞什么恶意抢注呢? 记者试图联系荆汉卿案件中的“乔治镜湖区电子产品经营部”,但网上查到的很多电话都是空号。但记者进一步发现,所有这些商标的代理机构都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光华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此外,据荆汉卿介绍,对方一度想和解,给了一个汇款账号,账号名称也指向这家公司。 经过多次尝试,记者联系到了该公司负责人。一开始对方问记者要不要买商标,最后以“风头紧”为由挂断了电话。“为什么见面?你想买商标吗?做这些事,跟政府打交道,很烦。赚点钱有那么容易吗?现在外面的客户基本不接,烦死了……” 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资深反欺诈人士沙漠告诉经济之声,至此,商标抢注灰色产业链的分工基本浮出水面。 他说:“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前端是一家皮包公司。这种公司注册资本很少。直接注销或者申请破产都无所谓,不会损害任何经济利益;他们背后是比较大的知识产权公司,远程控制这些小皮包公司。” 商标资源待价而沽,敲诈“自投罗网” 在这种模式下,有限的商标资源被皮包公司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囤积,等待自媒体创作者落入陷阱。为了最大程度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他们还多次倒卖商标,不断“粉饰”抢注行为。 图为邮件截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敲诈商标转让费不成,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继续“吸血”的“套中套”3354,用注册商标的免费转让做诱饵。事实上,他们要求对方签署一份“流氓协议”。“流氓协议”往往导致自媒体创作者陷入民事纠纷,承担民事责任。虽然商标转让没有利润,但是赔偿的钱还是进了皮包公司和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口袋。 主要针对腰部创作者“开始” 为了更快地获取这些非法利益,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沙漠观察到,犯罪分子在选择“猎物”时有自己的“标准”。 他说:“每个自媒体平台都会有一个榜单。榜单前10名或前50名一般都是平台或公司签约的,他们往往非常注重商标保护。比如他们很难从大意见领袖和明星入手。所以他们一般会在名单上选择50到200个腰部创作者。” 为什么针对这类创作者?“因为这些人一般没有正规的经纪公司或法律团队,所以遇到信警就很尴尬。”沙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