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老VC的时候招了几个助理。我的主要工作是制作表格,联系客户,预订机票和酒店。
她们都是姐妹,嗯,漂亮的姐妹。
但是我不记得他们的中文名字,只记得他们的英文名字是Olivia。
太巧了!这些助手都叫这个名字?
但是因为取了这个名字,所以给了他们同一个业务电话,里面微信的名字是奥利维亚。
他们的名字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奥利维亚是公司的窗口,这比他们的真名重要得多。
顾客只需要知道他们接触的是奥利维亚,一个长相甜美,温柔可爱的女孩。
每个奥利维亚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对我唯命是从,百依百顺;有的刚正不阿,不怕我嚣张。
私底下什么性格不重要,只要工作快,学习好,每个老板都喜欢。但外在特征一定要一致,不能掺杂任何私人形象。
所以在他们入职的第一天,我会帮他们做业务机微信对话培训,保证每个人用同样的语气和习惯用语面对所有客户。
反正他们只是幕后英雄,根本不用在台前露脸。
有时候我会反思,奥利维亚在职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除了我知道他们是真实的人类,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隐形人,和一个可以自动回复短信的智能手机没什么区别。
每一次奥利维亚的离开都会给我带来一丝愧疚,因为所有的联系方式,资料,资源都在那台共享的业务机器里。他们来来去去,挥着手,没有一丝云彩。
只有商业机器中的信息是不可替代的。至于奥利维亚,只是一个人。
而我就像一个渣男,利用了他们的年轻,然后把他们踢出去,却没有让他们留下来。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罪恶感越来越轻。毕竟资源就是公司的资源。怎么可以亲自抄袭他们呢?
每次想起来就舒服多了,理所当然的继续剥削下一个奥利维亚。
但不幸的是,没有奥利维亚质疑过他们的工作。他们走后,还有无数的奥利维亚排队等着加入公司。
他们就像在空中飞翔的小鸟,走了之后再也找不到任何踪迹。
但是,对于资本来说,这是最稳妥的方式,尽可能精简和规范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员工,只是拿起它,把它放在坑里,简单地重复它。
当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极其可替代的部分时,资本的垄断和剥削就要靠上一层楼,因为他们之间的谈判筹码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完全被资本单方面碾压。
这也是为什么35岁现象如此严重,人员流动如此勤快的根本原因。
在职场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名字。
一个没有名字的专业人士,本质上和我的助理奥利维亚没什么区别,她在任何地方都代表着公司。当你没用的时候,公司会毫不犹豫的把你踢出去。
资本从来都不是多愁善感的。
前两天和一个做市场分析的小星哥喝了一杯。他说最近忙着起飞,每天都要加班到八九点才能下班。
我说,这种情况,忙是好事,闲着真的是大祸临头。
他苦笑了一下,说:我忙着自断财路呢。
原来他们公司因为疫情收入大减,想把做分析岗位的人全部换成电脑智能分析。现在他们正忙着和IT部门合作做这样一个分析系统。
要求最迟今年年底上线,国外总部压得很紧。
小星狠狠的喝了一口酒,说,我每天加班,做文档,写PPT,就是为了早点把分析系统上线,然后把自己换掉,把自己裁掉。
好歹我也是核心部门的核心岗位。我该怎么帮公司裁自己!
智慧和我一样,一时找不到话来安慰他,我无言以对。
小星对这件事是对的,公司也是,但一联系起来就成了黑色幽默。
我说,你这份工作有没有固定的分析模式,不过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改变某些参数来达到所谓分析的目的?
他说,是的。
一瞬间,我想到了曾经拿着同一台商务机的奥利维亚。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熟能生巧。任何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都可以胜任,只是公司在特定的时间遇到特定的一个。
凭经验做事的人,在职场上基本没有名字,或者说名字就是公司的平台。
一旦离开平台,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
前阵子网上有一句著名的社会动物名言:“入职后,公司给每个员工发了一台电脑。表面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实际上每台电脑都分配了一个人。”
这段话极其恐怖。帮助计算机的分析师小星,甚至“世袭”商业机器奥利维亚,要么被机器取代,要么被下一个员工无缝连接,周而复始。
这不禁带来一种困惑:隔间里真正的消耗品是谁?消费周期有多长?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有名字的人不是消耗品,保质期是永远的。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他们必须有自己的IP。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名字的人呢?
两个字,创新。
这里的创新不是让你一直发明,做一个发明家,而是把你的工作变成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至少是锦上添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改进。
这样别人才能记住你,你也不会被“消费”,你就有了平台的筹码。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需要像机器一样准确、高效、无差错,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有血有肉。
饭后,吃顿好的,聊聊天,聊聊天,聊聊天,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