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记者在鹿寨县采访时,县委宣传部干部莫芳悄悄告诉记者,平山镇青山村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叫宝地屯,记者一定要去。事实上,今年3月,记者在另一篇报道的采访中遇到她时,她已经介绍过Fort Bottom,说要带记者去看看。可惜8月1日我们再次见面时,她身体不好,不能一起去了。这个任务落在了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秦宣伟身上。
宝地屯,到底有什么玄机让人如此大力推广?
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位于48号的小村庄,一系列青砖灰瓦的建筑映入眼帘。古老的房子,古老的小巷,古老的圆门,古老的城墙,桅杆座.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如此宏伟的古代民居建筑让记者有点吃惊。
那么,这个神秘的村庄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还保存得这么好?各种疑问涌上心头。
“包”字怎么读
史记曾记载:“平头山即平头堡。”明清时期,堡底是士兵驻扎的地方,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底屯堡也是明清时期罗蓉县堡兵的驻地。当年叫平头堡,解散后改名为堡底。
8月1日下午,记者在鹿寨县委宣传部会议室采访鹿寨县文史爱好者刘江平时,他透露了一个消息:“过去堡底村还叫‘旗杆村’。”至于原因是什么,等记者到了屯堡就知道了。
转到《新华字典》,“堡垒”这个词有三个读音,一个是B o,意思是军事防御用的建筑;二是b,意思是有城墙的村镇;三浦,就是老驿站的意思。
那么,这个堡垒里的“堡垒”这个词应该怎么发音呢?
带着好奇,8月2日,记者终于来到了这个神秘的村庄。
鹿寨县提案法制委员会主任、宝坻屯经济文化发展总顾问、宝坻吴氏家族文化传承人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
吴红立解释说,根据有关资料和《堡底吴氏族谱》记载,堡底建村之前,是一个平头堡,是古代驻军的地方,是罗蓉县(今鹿寨县)县令直接管理的地方武装的指挥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为维护地方和平,在县设置堡兵,堡底由吴氏始祖吴思训修建,作为土房使用。清初,吴思训的曾孙吴祖荫,字永,天资聪颖。他从小习武,骁勇善战,被提拔到广西永宁府参军。多次剿匪有功,康熙年间颇有建树。他被任命为世袭平头堡将军赵勇,领导县内地方武装(平头堡、界牌堡、高田堡五堡)。
吴祖荫奉命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后,迅速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建城墙,建驻军,因为人口增加而建村屋,这就是堡底建村的始祖。当时整个堡寨,包括村后的山头,都筑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城墙外还修有护城河,所以堡底的“堡”字应读作b.吴红立在文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堡底屯的建村历史与发展蓝图》中有详细介绍。
包底屯为什么叫“旗杆村”?跟随吴红立的步伐,记者找到了答案。
“桅杆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不是随便就能竖起来的。”旁边立着一根约8米高的木柱,吴红立介绍说,这是举人石桅杆。一个家族中一旦有人获得了名利,就可以在自己的房子或者家族祠堂大门周围建一个桅杆,桅杆上可以套一个水桶。如果你只是通过了考试,你就只能上路了
在桅杆底部有一块石碑:这根桅杆是由底部的武术家吴源洪在甘龙丙午中期升起后竖立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仅保留了堡底原有的5根桅杆,其余4根桅杆于2019年重建。吴源洪(1761-1800),清代丙午吴氏家族成员,被王朝封为吴启维(官至五品至七品),是城堡基地的始祖,城堡的曾孙吴祖荫。
学者疑云
堡底的“一门二士”除了吊起石桅,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据《堡底吴氏族谱》记载,其中一位学者名叫吴,但没有详细的传记,有待进一步考证。另一个进士名叫吴振忠,他的进士最有力的证据是一块“进士”牌匾。现在这块“进士”匾额收藏在吴红立修建的宝坻屯历史博物馆。
8月2日,在吴红立的带领下,记者得以一睹“进士”牌匾的真容:该牌匾宽约60厘米,长170厘米,厚4厘米,由樟木制成。牌匾中央“进士”二字苍劲有力。题目是“委任桂省促学使李伟为书记”,落款是“清二岁贡生李”。
在“进士”牌匾前,吴红立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祖先吴振忠的故事:“他是一个‘学霸’,从小就很聪明。高中时中了进士,也不把这个当回事,卖了名声。”吴红立说,当家里的老人得知吴振忠出卖了自己的名声时,他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然而,吴振忠轻描淡写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待会儿考个名气就行了!”果然,几年后,吴振忠又考上了进士,拿回了一块牌匾。
因为“进士”匾上的铭文清楚地表明,吴振忠是清宣彤二年的进贡学生。既然是进贡学生,为什么会有“进士”牌匾?
目前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有时候一切都是那么巧妙。8月10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何志忠,在他的《柳州宗祠》中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书中对“进士”牌匾进行了描述,指出祠堂大门上悬挂的牌匾所指的“进士”,通常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后录取的进士(生而同进士,赐以同进士出身),而是为有资格参加殿试的龚氏(应试者),甚至为举人(乡试考生)、郭健等竖立的进士牌匾。所以,这就是吴振忠明明是进贡生却有“进士”牌匾的原因。
由于年代久远,吴振忠的“进士”牌匾破损,牌匾上的一些字迹难以辨认,但仍让现场的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家族的辉煌。
名字的含义
出了宝坻屯历史博物馆,沿着青石板上的窄巷子,慢慢走。建了近400年的堡底村,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引人入胜。
平山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罗燕介绍,宝地屯先后被授予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广西歌圩等多项荣誉。
当记者采访吴红立时,我突然想起我以前认识一个叫吴泓勋的朋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当时是鹿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在是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当被问及吴红立和吴泓勋的关系时,答案是他们是兄弟。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五个兄弟都叫“仁、礼、智、信”,他们还有两个姐妹。后来,吴因为同名而改名为吴泓勋。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没出生的时候,爷爷吴胜喜就给他们起了个好名字,五男两女。后来不多了,不多了。
“长辈们分别给我们五兄弟取名‘仁、义、礼、智、信’,希望后人继承儒家的‘五常’思想,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宝坻屯,不仅是吴红立一家,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根据自身情况设立的家训牌子。2日,记者走访宝坻屯历史博物馆时,1000多年前制定的“孝敬父母、朋友、兄弟、尊敬长辈、与乡村和谐相处、勤政爱民、墨菲卫、婚姻选择、慎独祭扫”等核心家规也被悬挂在其显要位置。
说到底,吴家的家训家规,在教育子孙守规矩、活在世上、经营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红立曾在文章《治家有道的堡底吴氏家训家规》中说:“如果你不遵守规则,你就不可能成为方圆。宝坻吴家家训家规严整,自古重视文化和家教.良好的家训,严格的家规管理,宝坻屯村自建立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老文明村,人才辈出,文人墨客众多。
据族谱不完全记载,该村清代进士2人,2人,进贡生16人,国学生(郭健生)16人:吴氏宗族成员清朝时在永宁府担任要职,如参军、知县骑骑士、教授授使、州司马、宣德郎、成武郎、修治郎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包底屯外出打工的村民有100多人,目前在职干部职工60多人。"
多年良好家风的传承和浸润,让堡底村有了能力。但是,屏山的文化底蕴不仅仅体现在家风传承上,屏山的民歌也有着悠久的传承。很多地方都有民歌。平山民歌有什么不同?平山民歌为什么分“宫木调”?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