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双龙镇林村种薯推广实验基地,紫色和白色的马铃薯花正在盛开,就像点缀着小图案的绿色地毯,非常漂亮。"这是公司的种薯实验推广基地."贵州南方马铃薯产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拥军说,该基地长期保持着50多份种薯资源。通过试验发现,这些种薯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不适合的淘汰,适合的推广给老百姓种植,保证循环利用。马拥军通过“龙头公司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带领群众种植种薯,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2000多户提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小土豆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蛋”。
刘守良正在检查种薯推广试验基地。
马铃薯“经纪人”在威宁转行种马铃薯,马拥军是最早的“马铃薯经纪人”之一。当土豆还是大众的食物时,马拥军想到把威宁土豆投放市场,把它们变成钱。"我从1994年开始卖土豆。"马拥军说,那时候,交通极其不便。只好用卡车运到六盘水,再用火车运出去。2000年威宁通火车后,马拥军的土豆年销量大幅上升,最多时年销量超过4万吨。就在土豆销售进展顺利的时候,马拥军做出了一个让他的同龄人吃惊的选择。2008年,他成立了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从事销售的同时,他腾出了更多的精力用于种薯繁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面对记者的提问,马拥军说出了自己的初衷:“倾销土豆的生意做了很久,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威宁马铃薯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田间管理粗放,品质下降。只有选育优良品种,才能种出高质量的洋蓟。”“威宁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在这种环境气候条件下培育的种薯在低海拔种植,产量高,效益好。”马拥军说,这本身也是一个商机。2009年,马拥军在江林村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种薯。没有一技之长,马拥军聘请了威宁自治县农牧局(现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6名专家作为合作社顾问,指导合作社种植。通过不断探索,马拥军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套种植、管理、防疫的技术规范。从种子购买到销售,都有完整的生产档案。如今,马拥军的公司常年种植马铃薯种子1万多亩,产品销往全省60个县市,部分销往邻近的湘、桂、粤、渝等地。
刘守良正在指导群众学习如何经营土豆。
“龙头公司合作农户”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带领群众发展种薯,否则种薯无法通过上级农业部门的检验,无法作为种薯销售。所以在发动群众种植的时候,群众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技术、管护、防疫、销售等等。为了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马拥军在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贵州南方马铃薯产业发展科技公司。专业合作社有三个:种植、质保、农机。公司负责年度种植计划、品种选择和市场销售。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管理,质保专业合作社负责防疫,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农田服务,其中技术指导、管理和防疫免费,农机服务有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实行分段管理,每人管理500亩以上。技术员的收入和管理基地的种薯产量挂钩,生产一吨土豆的技术员有50元。一个技术员管理500英亩土地。一亩地产2吨,技术员一亩地100元钱,一年5万。管理好的话,一年亩产https://www.zhucesz.com/万,和管理不好的不一样,所以技术人员积极性很高。”马拥军说。刘守良是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负责江林村黑松林平子500亩种薯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他说,花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期,要经常走访田间地头,监督农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我们的工资和土豆产量直接挂钩。”刘守良说,管理越好,产量越高,他们的收入就越高,老百姓的收入就越好。刘守良说,他管理种薯种植基地,年收入5万多元,自己种4亩种薯,收入https://www.zhucesz.com/万元左右,一年收入近7万元。他的生活很滋润。有保证回收的公司,有提供种子、技术和管理指导、防疫服务的合作社。人家风险小,跟南方马铃薯产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种了种薯,村民会说“什么时候该干点什么,技术员会提醒,一点都不用管。”
刘守良正在自己管理的种薯种植基地查看土豆长势。
小土豆变富“金球”“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吃着土豆长大的。我饿的时候,是洋蓟充饥。当时3斤洋蓟换1斤玉米,6斤洋蓟换1斤大米。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十几亩洋芋,就是吃不饱,吃不好。”林村村民马回忆说。江林村的老人都有这种感觉。马说家里有13亩地,产量不高,刚够糊口。目前各类马铃薯亩产基本都在5000斤以上,总产值45000元以上。种子农药合作社提供,化肥投入每亩200多元。除去人工,各种土豆每年的净收入在4万元以上。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种植种薯脱贫致富,公司购买原种,免费发放给老百姓种植,保底回收一斤;原来种子是借给群众的,每亩需要200斤左右的种子。收获后,200斤种子返还公司,公司剩余部分保证回收1斤。产量高、价格好、无风险,群众纷纷跟着公司种种薯。截至目前,公司直接带动2000多户马铃薯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0户)发展,年人均增收1300元;间接辐射带动3万人发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00人),年人均增收800元。小土豆成了村民致富的“金蛋”。江林村村民李深有感触。南方马铃薯合作社入驻江林村后,他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各种马铃薯,合作社保证自下而上循环利用,产量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我家每年种土豆的纯收入在4万元左右,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李福高兴地说。据威宁自治县特色农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马铃薯种薯基地已初具规模。贵州南方马铃薯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草海、双龙、程依娜、小海、雪山等30个乡镇建立了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带动了万户贫困户发展和增收。袁永江
贵州日报当代媒体记者谢
编辑王泽堂
编辑石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