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背后|外滩三号:威尔逊的梦
拐过蜿蜒的小巷
推开沉重的门。
打开尘封的记忆。
听听岁月。
每周日,三生“门后”系列邀请著名专栏作家乔撰写《外滩上海梦传奇》系列,为您讲述“外滩梦”的故事。
9.香港共和杨航公司设计建造的优势建筑,也就是今天的外滩三号落成。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年仅32岁的威尔逊。
与著名的胡达克相比,威尔逊的故事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但公众认知度并不高。
没有他,没有外滩三号美丽的上海首秀,外滩迷人的天际线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建筑档案
昨天:有益的建筑
今日:外滩三号
建造年份:19年
建筑风格:自由复兴
建筑师:共和杨航
地址:中山市东一路3号
1912年,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受公司委托,一路从香港到上海去开拓市场。实力好,运气好,第一个项目一炮而红。于是,公司打开局面,接连拿下重要工程,成为当时上海最有实力的建筑事务所。外滩现存的23座滨江历史建筑中,有9座是他们的作品。
这位年轻的建筑师名叫G. L .威尔逊,年仅32岁,曾为远东著名的帕尔默特纳工作。为共和外企在上海赚到第一桶金的项目是外滩联保四号楼,2001年翻修后被称为“外滩三号”。
19号楼建成时,被英语《远东时报》称为最值得注意的建筑设计进步之一。这座巨大的六层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架骨架,风格为自由复兴,竖线勾勒出骨架结构。
“建筑的线条非常优美,结构优雅到了极致。对于共和外国公司的建筑师来说,这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报道如此称赞。
“外滩三号”是近年来外滩第一座综合性商业改造建筑,但由于其对旧历史面貌的巨大改变,引发了诸多争议。2004年重新开业后,成为时尚地标,拥有数家顶级餐厅、奢侈品店和美术馆,受到高端消费者和商家的喜爱。但历史保护界意见不一,称该项目似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泛滥的物欲带回外滩。
让我们回到一个世纪前。大楼的第一至第五层作为办公室出租。尤其是一楼的大办公室,三面都有窗户,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没有隔断的办公室。
大厦顶楼是带屋顶花园的高档公寓,可以欣赏美丽的江景。这个高度既能享受清凉的江风,又能隔绝黄浦江路的喧嚣。在申城炎热潮湿的夏天非常舒服。建筑师最会选地方。规划设计燕京大学的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看中了这个顶楼。他于1918年在上海发展,并在这里建立了他的公寓和办公室,这里被认为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办公楼之一。
后来,英国商业福利银行长期租用了大楼的底层,大楼改名为“福利大楼”。1941年,日军占领了这一地区。虽然有利银行在四年后重新开业,但它在194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之后,该建筑被上海民用建筑学院等单位使用。
根据19的报告,底层连续拱的柱基是花岗岩,支撑着用假石覆盖的砖墙。巨大的花岗岩柱子竖立在主入口的两侧,上面有雕刻的山墙,将游客引向壮观的门厅。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座建筑也非常引人注目。是共和外企在上海滩的一个创举。
公羊行于1868年在香港创立,当时的中文名字叫巴马达纳。联保大厦完美落成后,公司随即在大厦内设立办公室,并根据上海的文化习惯取了“共和洋行”这个好名字。
年轻有为的建筑师威尔逊几年后成为合伙人,带领共和在“远东巴黎”大展宏图。有益大厦成功后,共和先后完成了外滩天际线上最壮观的建筑,如12号原汇丰大厦、13号海关大厦、20号原沙宣大厦等。是当时上海最大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
其中,汇丰银行12号楼以其显赫的地位、宏大的体量和精美的建筑设计赢得了“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壮观建筑”的企名网。威尔逊在1920年初就完成了设计方案,但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要简化一切,就好像用一块大橡皮把立面上所有精细的雕刻都擦掉了一样。最后的12日以简单明快的新希腊风格完成。没有多余的装饰,只靠比例和线条营造出高贵的形象。时至今日,气场依然很强。
外滩的工洋行其他作品,如外滩18号的麦格理银行、外滩23号的中国银行、亚洲文化协会大厦(现外滩美术馆)等,都是这样简约而高贵的形象,与许多因过度装饰而失去美感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在1923年外滩12号的落成典礼上,威尔逊在致辞中称自己是“一个管弦乐队的指挥”,指挥包括工程师、艺术家和雕塑家在内的团队完成了这座伟大而复杂的建筑。“建筑师的角色就像指挥管弦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一样。如果演出成功,感谢所有参与的人。只要有一个‘错误的声音’,就足以导致混乱而不是如此和谐的效果,”他说。
威尔逊精心导演的许多建筑成为上海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我们的城市和外滩熠熠生辉。
如今国际酒店设计师胡达克的粉丝如云,而1912年将共和带到上海的威尔逊同样传奇且有成就,但公众认知度并不高。其实,如果不是他,如果不是外滩三号美丽的上海首秀,外滩迷人的天际线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二战后,共和杨航退出上海。在从大陆市场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这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重返沈城。该公司虽然恢复了原来的中文名“巴马达娜”,但仍然凭借名声拿到了包括来福士广场在内的多个商业地产项目。
“20年前,当我们再次来到上海时,我们介绍自己是原共和外企。上海人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也很认可。”巴马达拿上海分公司新加坡籍顾问李建寿回忆道。90年代初,他和威尔逊一样,被公司从香港派到上海开拓市场。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江在《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写道:
龚阳兴的作品几乎成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的缩影。似乎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总能准确把握上海城市发展的脉搏。一百年来,他们两次决定从香港去上海寻找机会,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专栏作家
乔
上海日报城市与建筑史专栏作家兼首席记者,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归国华侨青年联合会理事,黄浦青年联合会委员,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 《绿房子》等专著。第25届上海新闻奖获得者。
摄影|张雪飞
上海外滩梦想的传说回到企业https://www.zhucesz.com/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