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了近五百年的王阳明心学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诚然,时代在变,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人们的内心并无不同。看透并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力量的源泉,这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比如下面就点了当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回头看看里面。
当世界风雨飘摇时,心是大海的锚。
今天看来,心灵为物服务是很正常的。外在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以至于人们普遍觉得事物与幸福的成长不成比例。其实并不是我们内心软弱,而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迷失了。
王阳明心学向我们展示了心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更不用说王阳明在连续两次科举考试失利,被宦官刘瑾诬陷差点跑路,平定朱叛乱时那种不动心的强大心理素质了。甚至他的学生也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因诽谤罪被捕入狱。当一个保安来抓他的时候,他镇定自若,大家都惊叹不已。这就是一个有定势素养的人有用的地方,也是他自大的地方。如果心灵理论能在中国逐渐传播,聂豹将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而是中国人的正常生活。
王阳明曾经说过:
是心的本体。虽与七情之乐不同,但无非是七情之乐。圣贤虽各有喜怒哀乐,为常人所共有,但常人不知其有。反而自讨苦吃,自暴自弃。虽然你正处于悲伤、痛苦和遗弃之中,而这种快乐从未消失,但一旦你开悟并真诚,你就会在这里。
很多信奉王阳明心学的人都是这样幸福地生活的。“富贵就是富贵。”如果你有麻烦,你就会有麻烦。“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如此自由地生活,心中充满感情。
现在的生活,充斥着名利的气息。有钱就想要更多的钱;如果你有权力,你会想要更多的权力。你对你的房子、车子、欲望等不满意。但一点点不满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不安。物质的丰富导致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疾病率的上升。人普遍感觉浮躁,浮躁久了脾气就会暴躁。
要根治这种情况,可能需要王阳明的心理学。当人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就不会被外界影响,就能快乐的生活。
记住,无论何时,没有人能替你照看你的心。现在很多人想尽办法抢财富,却不知道为什么生活越来越迷茫,一天天充满挫败感和焦虑感,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方式,就是收回那双习惯了向外追逐的眼睛,去关注那颗被放逐已久的灵魂。
王阳明有句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针,一切的根永远在自己的心里。但笑是颠倒的,看枝叶外。”在名利场里奔波,随波逐流的现代人,是时候找到自己的针了。
决定了就做自己。
没有骨头,我无法顶天立地。
人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被所有人的看法所左右。所谓随波逐流,从众。在这个物质至上,利益至上,价值追求,内心信仰极度匮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身不由己,内心被渗透,被疏远。在某个时刻,我们突然觉得自己越来越陌生,常常觉得自己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可怕,越来越可悲,看着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伦理道德越来越弱。有人用现实和生存来为自己开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很多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那就是穷而不倒,生而不死。
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自己的初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每个人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去埋葬自己。”他强调说,他以高度的自信站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良心,这是一种没有虚假外力的内功。怎么做,最靠谱的还是听自己的内心。
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去印度修行,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告诉他,修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决定留在美国,创办苹果公司。乔布斯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总是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坚定、自决、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斋藤优子学派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无法理解它的初衷,有人惊讶,批评者和指责者不绝于耳。
王阳明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危机把我打垮之前,老虎尾随着我。悬崖在我的左边,峡谷在我的右边。我是从景镇完全恢复过来的,雨雪来得比较突然……”到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诸侯王叛乱的大功臣,但仍遭到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的进士考试是礼部给的,政策题涉及心理学。考官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处境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己,反省过去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是明澈的――今天只信良心真的不对,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所以他是个‘疯子’。让世人说我不藏言,我只凭良心。”
这告诉我们,心学的一个大道理,内在力量的源泉,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忠于自己。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前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治疗的药方,心病需要心药治。
工作就是实践。
不努力,就是最大的无良。
王阳明曾对一位深受政务困扰的官员说:
学习不是空的。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归宿。我总是说这就是我磨练经验的原因。想破案,就从破案中学习心理学。比如你在判案的时候,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要因为对方的粗暴而生气,不要因为对方的圆滑而高兴,不要因为讨厌对方的求助而故意惩罚他,不要因为同情对方的恳求而屈尊容忍他,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繁琐而随意结案。如果抛开东西去修行,就会处处失败,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在凡人看来,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工作是为了谋生,相关的词有“无聊”、“机械”、“累”,充满了俗世的味道;修行是“高远”的,相关的词有“心性”、“修养”、“正果”。“修行”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在外行人看来,修行应该是找一个深山老林。最好有一座古庙,静坐,练瑜伽,读佛经,深呼吸,或者去宗教圣地,比如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佛教名山仁波切,冒着生命危险跑几圈。
在王阳明看来,这种做法是“故作姿态”,矫揉造作,为了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实践,工作情境是实践的最佳场所。工作越重,练习的时间越好。
王阳明对“在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按照良心的要求行事,除了良心的指示,没有任何杂念。你的良心很容易知道你在工作中做得怎么样。真正的修行是不欺骗良心的。
以透彻理解阳明心学而闻名的日本商业大师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说,在工作中练习是帮助我们改善心灵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用心做事,就是磨练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灵魂层次,点亮自己的良心。
在工作中练习就像走路一样。要边走边认,边问边走,路上认良心。最后,你会到达你的目的地——你的良知之光。一个人最大的恶就是不能尽责,因为这是对你良心的背叛,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那就是你的修行。它不仅是你的事业之路,也是你的人生之路。
忙碌的心不可能忙碌。
不要做红尘的囚徒,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平常的意义有多忙?怎么了?”欧阳德意识到很难让他下定决心。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头脑总是处于一种心烦意乱的状态。他有事就忙,没事就忙。他找王阳明,是为了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繁杂的事务,迫使人全身心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碌;心烦意乱也是一种忙,无时无刻不充满各种杂念和思绪,得不到片刻安宁。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他说:
天地之间,元无休止。但是,有主,所以没有第一,没有第二,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大师不变,人在此生。如果你掌握时间,它总是和财富一样。虽然回报不一,但你总是很安心。所谓“天军沉着听话”。如果没有主人,只是这种无拘无束的精神。怎么能不忙呢?
与古人相比,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碌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无时无刻不在休息。所以很多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我。于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焦虑、急躁、肤浅、焦燥的状态。即使有闲暇时间,他们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控制,要么就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所谓空虚无聊。
考虑到王阳明对“忙”的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在于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一个人的心灵,失去了心中的主宰,所以只有一个人不停的奔跑。
太多的欲望控制了自己,自己就成了一个“唯物主义”的人。人的头脑在被各种欲望控制后,就想这些事,做这些事,为这些事而快乐,也为这些事而失落。得到它,我的心为之激动;失落了,灵魂消沉了。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东西。你太忙了吗?当然,这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我的心灵是安全的?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让他们放弃对物质的追求大概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不能完全被它控制。至少他们心里要留一点空白,至少要有所克制,不能放纵欲望。生活简单了,我们所谓的“忙碌”也会适当减少。人的欲望一旦失控,就会整天忙忙碌碌,找不到内心甜蜜的幸福,成为物欲的奴隶。
更重要的是,戒欲可以让我们的真心更加真实,重新获得对身心的掌控。这样,即使在忙碌和压力的强制下,很多工作和生活问题也能处理得更加从容、高效、有效,人忙但心不忙。
活着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就是悠闲。
不急不缓,从容不迫。再大的事情也很容易,再多的事情也很有序。做事修行,居安思危。这就是平静地生活。
它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就三个字:心不动。不心动的秘诀就一句话:收回你向外追的目光,重新发现你内心的良知,跟着它走。
如果心不动,一切都会平静。
本文选自:京博郭雪
王阳明心学
|承前启后――创建心理学传播的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