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权威告诉你:智能制造的核心不是机器人!
简介:
“现在很多人谈智能制造,以为是买了很多自动化设备,就是把机器人引入生产线。机器人不等于智能制造。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可能会拖累好的企业。”――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朱海。
如果投资回收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内,或者不能通过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这个智能制造项目就没有必要。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在施耐德创新开放日的主题演讲中做上述表示。
诚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动下,因为一些政策利好和政治因素,我国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推动生产线向智能制造升级。但热潮之下,要冷静分析:智能制造必须先治,后药,量力而行。因为缺乏投资回报的成本投入,即使30也可能拖垮一个好企业。
所谓“先医后药”,就是先对企业进行诊断,然后拟定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方法。任何一步都绕不过先做产品,设计有创意的产品,让自己的产品易于机器人组装,成本低,质量高;用最少的浪费和最好的质量创造一个优秀的过程。在成功完善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将评估企业在产业化道路上的水平,梳理业务需求,构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构建好布局。说到底,引入机器人推动智能化的进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神奇的配方,适合所有企业。
所谓“量力而行”,就是企业主一定要认清企业的定位和实力,认清每个定位的目标,在复杂的形势中找到最适合企业的路径,避免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大量采购机器人的结果只能是资金的浪费和机器人的闲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学习德国人的务实精神,丢掉不切实际的行为,稳步打好企业基础。只有实力雄厚,规划完备,才能在智能时代转型升级,进入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