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中,投资者最怕猝不及防时“踩雷”。最常见的是表演的雷,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雷”,比如善意的雷。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可能会爆炸的“善意”。
商誉是一个专业的会计术语,代表一种特殊的资产。从字面上来说,很多人会把商誉误认为是公司经营优秀形成的商业信誉,把它等同于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
但实际上,这个“善意”并不是另一个“善意”。这里的“商誉”是指收购时产生的溢价。比如一家上市公司花20亿买一家账面净值只有5亿的公司,就形成了15亿的商誉。
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定义:商誉是指未来能给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企业预期盈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盈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企业合并时,是被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显然,第一种解释更简洁易懂。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收购不会产生新的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路,第二次收购发生在第一次收购之后,取得了控制权。所以是股东之间的股权交易,不再需要确认新的商誉,而是直接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
一般来说,收购轻资产的公司会溢价,比如一家游戏公司,一家传媒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资产是公司的IP和人员,没有实物资产,所以账面净资产普遍较低。如果是重资产的地产、化工或者钢铁行业的收购,不会有太多的商誉。
这也是a股商誉分配的现状。传媒、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等轻资产行业是商誉占比最高的行业。
类似商誉的资产称为“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版权等。能够为公司持续创收的上市公司。而无形资产对应的是“有形资产”,比如公司在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厂房等。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后每年都要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虽然不影响公司的现金流,但会影响公司的利润。为什么要贬值?因为这些固定资产都有确定的使用寿命,一旦超过这个寿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同样,无形资产也不能总是以购买价格或创造的成本记录在资产中,因为它们的价值会随着时间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般的无形资产,比如一些使用权,每年也会扣除一定的金额来影响净利润。但对于无形资产,这里不叫折旧,叫“摊销”。
但与固定资产不同的是,有些无形资产无法预测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或者说其自身受益的期限是永久的,比如茅台的商标。
商誉也是这样的无形资产。
像这样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而是在每个会计年度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现任何减值,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减值测试就是每年公司自己计算这些资产值不值得这么多钱。
这里大家要注意,因为减值测试是企业自己做的,测试的关键假设和参数可以由企业自己决定。所以,是否计提减值,计提多少减值,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企业可以一次性计提减值准备,为业绩洗个大澡。你也可以准备一点温水煮青蛙。这部分调整是利润中最容易控制的部分。
所以,一旦公司大的商誉减值,也就是“商誉爆炸”,就意味着公司当年的业绩要受损。
商誉减值,除了一次性的净利润,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公司并购失败,未来净利润不乐观,会导致用净现金流量法对公司的估值大打折扣。
因此,一般情况下,虽然计提商誉减值对公司现金流没有影响,但仍然会对股价造成很大的打击;
至于减值和摊销的区别,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减值就是通过每年的常规测试,再决定是否计提。摊销则是提前设定的按年摊销的政策,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直接扣除。
从单一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似乎摊销比较好。因为不用担心突然受损。但是改为摊销后,会对公司产生实际的积极影响吗?不能。
如果商誉采用摊销法处理,意味着被收购企业无论经营情况如何,都会进行成本计提,从而影响净利润。这显然不够科学。
更多的商誉是无法以减值的会计政策为后盾的。商誉更多是因为更多的并购。商誉多了,减值的可能性和覆盖面肯定会越来越广。
一般来说,商誉减值是由被收购方业绩不理想引发的,这种情况近年来迅速增加,尤其是在创业板。
不合理的溢价并购会导致商誉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之前上市公司那么疯狂?就是因为a股整体偏好所谓的新兴行业,所谓的多元化偏好。
那时,无论什么股票,只要被并购;一个计划发布了,它可以作为投机的主题。复牌后,股价大涨。并购浪潮过后。有多少跨国并购?a公司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增长,给股东带来了良好的回报?答案已经在市场的表现中得到体现。
在一个真正成熟的市场中,多元化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红利。为什么美股没有这么严重的商誉减值问题?其实核心是市场没有给多元化不合理的溢价。
因为某个行业的快速成长,一个公司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实现第一次飞跃并不是最难的。难点在于第一次成功后如何实现第二次成功。这个挑战非常大。
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并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其实这也是一次“冒险”。有时候可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你想改变自己,却改变了生活。
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在购买时必须购买多元化的资产。比如你买微软,其实你买的不仅仅是微软本身,还有它持有的各种资产。
作为投资人,其实更好的选择是买各个领域更好的公司,而不是打包买。所以很多时候,分散投资会有折扣。
最后说说市场对跨国并购的偏好。事实上,这两年气温已经明显下降。在许多公司发行并购债券后。a计划,迎接他们的不再是连续的涨停,而是大起大落。毕竟,你从错误中学习。
要真正解决商誉问题,关键是减少不合理的并购。
文末再来说说如何有效规避商誉减值的雷。
一般来说,商誉的减值是由被收购方的业绩不理想引发的。因为商誉是主合并方基于对被收购方未来利润前景的信心而支付的“溢价”。那么,当后者业绩达不到预期时,上市公司自然会发生——的“商誉减值”损失
商誉减值主要在年报中计提,但从18年开始,中报减值也开始出现。所以过了一月,大家就要提高警惕了。
市场的主流观点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应该控制在30以内的合理范围。其实最好是没有商誉,也就是企业不需要并购的“外延式”增长;a,而是通过自身的“内生”成长做大做强。
看两个要点:
1.商誉的多少,代表减值的空间;
2.业绩承诺完成的如何,代表了减值的动机。
投资者应该特别警惕那些声誉很高的上市公司和之前并购承诺的业绩。a公司没有达到预期。
通过分析以往减值的实际案例,几乎都是被并购方业绩大幅下滑导致的。一般在并购后的几年内(2-4年),双方会签订业绩对赌协议。在此期间,被收购方为了履行业绩承诺,往往粉饰报表,但业绩承诺期过后,利润往往断崖式下跌,让上市公司措手不及,造成巨额商誉减值。
商誉将在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中披露。我们可以在股市软件中搜索相关数据。以同花顺为例。如果是在PC端查看,进入F10页面,找到“财务分析”,然后是“资产负债表”:
商誉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
同花顺App,股票分时界面右下角.
点击进入,点击“善意扫雷”:
然后出现这样一个页面:
如果在框中输入“保利发展”,可以看到商誉金额及其占净资产的比例:
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使用同花顺的智能机器人“要钱”,如下图分时页面所示,点击右上角:
在对话框中输入“保利发展商誉”,会自动弹出相关数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免费的要钱功能非常强大,投资者朋友可以利用一下。
注:仅供参考,无具体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妨关注投资长城砖,携手并进,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