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严格来说是近代第一所军校。其实军校本来就不是这个名字。它的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5月,为了造就革命武装力量的骨干力量,国共两党联合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中山军事学院任总理,任校长,廖任党代表。
“升官发财,请到别处去,贪生畏死,不进大门”,横向批判“革命者来了”。这幅对联,经批准,贴在军校大门上,清晰地表明了军校的办学宗旨。
当时学校位于广州黄埔长洲,也叫黄埔军校。慢慢的,黄埔军校的名字就传开了。虽然“黄埔军校”这个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文件或公告中,但这个非正式的名字比正式的校名更有影响力。
其实当初在黄埔军校,“普”的正确读音应该是“B49”,却念成了“p”,读作“黄埔军校”。当时是多事之秋,黄埔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这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深究。
江校长这样念,全体学生也这样念,流传甚广。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和高级将领。1955年授勋的开国上将中,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出身的元帅有5位,分别是、许、聂、。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位将军;周士第、陈明仁、杨志成、宋、陈伯钧、郭等八位将军;颜、倪志良、郭华若、王健等9名中将;袁野烈、张、周文载等8名少将,以及数十名未被授予军衔但担任过部级以上党政职务的将军。此外,在战争中牺牲的左权、刘志丹、陆德明、许、方志敏、吴中昊、王、赵尚志、赵一曼等人都出生在黄埔。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将军如此之多,连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德赫斯特军校等世界著名军校都难以与之相比。
黄埔军校特殊的历史意义是抹不去的,以至于在书名号123收录这个词的时候,“浦”加了一个读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