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奉献情怀的农民企业家--记河南梦飞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志良
编者按:
巩义市河洛镇、康店镇是黄河滩区的一部分,有近10万亩黄河滩地。近年来,在中央、河南省等有关部门关于黄河滩区安全建设、有效治理、合理利用的政策指导下,巩义市有关部门在结合河洛镇、康店镇滩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种植小麦、蔬菜、花生、果树等的具体方案,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并产生了多家农业企业。在这众多农业企业中,康志良以多年来敢干、肯帮、舍得、无悔的实干品质和行动,成为巩义市黄河滩农业企业家的典范,为巩义市黄河滩农业种植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企业家
--河南梦飞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志良
本报全媒体记者杨秋怡高阳李苏
巩义市河洛镇地处黄河、洛河交汇处,有大量黄河滩涂。相传,中国古代“三皇之首”伏羲依莽山之高观河洛水势,绘制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八卦图,创造了河图洛书,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为世人所景仰。
70岁的康志良老人出生在河洛镇。他常年受到河洛文化的浸润。他聪明老练。积累了一笔财富后,他反哺农业,立志把黄河滩区做成高效农业。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地位有多高,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做了多少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一个人一生获得的财富与他放弃的多少成正比。”写在白板上的这段话,是记者走进康志良略显简陋的办公室时的第一印象。问他是谁写的,字体这么帅,康志良明显兴奋,豪迈地回答:“是我写的,我以前是老师。”在记者看来,一个相貌平平的人
走在大街上,一个基本不会有回报率的中年男人,却是资产上亿元的企业家,很出乎意料,板书也很好,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对康志良的采访中,他对农业的执着和奉献更加令人钦佩。
转行:从生产净水材料到黄河滩养殖
巩义市裕庆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康沟村,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无机净水材料的股份公司。它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河南建立的第一个絮凝剂产、学、研基地,主要生产净水材料,至今净利润达1亿多元。康志良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志良”牌净水材料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说到康志良为何转行农业,又是如何有实力陆续流转6000多亩黄河滩地的,绕不开他做了30多年的净水材料生意。用他的话说,“没有前几十年的原始积累,旱作农业只是一句空话”。
黄河与伊洛河的汇合
20年初,在河洛镇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动员下,康志良开始了解农业、接触农业,并于204年6月成立了河南梦飞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至20日,共流转滩地6500亩,涉及河洛镇康沟村、石官村、寺湾村。
从此,康志良一发不可收拾,投身农业。“我爱上农业了”成了他与人交谈时的口头禅。
目前,康志良的黄河滩已建成供港蔬菜基地2400亩、小麦花生高产轮作2000亩、苗圃景观园600亩、特色水稻500亩、有机红薯500亩、垂钓公园200亩。
显然,康志良最初的转型是顺利的,但在这顺利的背后,还有很多考验等着他。
康志良(中)站在一片白菜地里向记者(左)介绍种植情况
投资:基础设施
与种植探索齐头并进
搞农业不容易,需要精力和财力。在黄河滩上搞农业更是难上加难。除了精力和财力,还需要毅力和耐力。康志良对此感受最深。
“我第一次流转的黄河滩,其实是一大片荒滩,所有的沟渠、变电站、水井、水泵、地面管线、一大半的道路等,都是我投入的真金白银,再加上以前没有真正搞过农业,种什么、怎么耕种、怎么管理,我都不太懂。”康志良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条件,他没有后顾之忧,坚信自己能做好。
然而,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短短两年,投入2000多万元,却没看到回报,只看到投入;自己种植或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种植的农作物相继歉收;还有人承包了他的土地,因种植亏损不佳而跑路。结果,银行找到康志良,要求他承担责任……无止境的投入和种植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着实让信心满满的康志良产生了怀疑,进而开始动摇:搞农业行不行?
这个问题不仅在康志良的脑海中浮现,在很多康志良的脑海中也广泛存在。
好在康志良坚持了下来,并在把土地转包给有经验、有技术的种植户的基础上实现了盈利。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康志良的眼界和胸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有了这么多经验,我们公司现在的目标是探索高科技与农业结合、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管理结合的道路。我们公司的战略是科技兴农,以农业带动经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仅5000亩蔬菜就能实现1250人就业,境内3个村全部就业,流转区农户的土地流转费每年可享受公司以“可流转投资”形式的利润分红(即选择性投资:企业亏损保险流转费,盈利按股比参与分红),使3个村3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农民增收。
对康志良来说,格局大了,境界就高了,过去的巨大投入和坎坷也就苍白了。
果树长势喜人
好处:赚钱是大家的,收租金就好
“从2017年开始,转包我土地的种植户已经有十三四家了,而且都很稳定,基本盈利,我也开始赚大钱了。”康志良激动地说。
“按照你以前的总投资比例和过去几年,每年怎么能赚200万?”记者还没问完,康志良的秘书李芳就笑着略带自嘲地说,“每年可能有50万吧!”“每年投入2000万元,回报50万元,即使以后不追加投入,也需要40年才能回本。”记者的精打细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大家在嘲笑康志良幽默的同时,也在嘲笑康志良的“糊涂账”。
不过,康志良并不觉得自己幽默,更不觉得自己真的糊涂了。
“现在农资市场太不稳定,种植户转包我的地不容易。说实话,我只收1200亩种菜的分包商10%的基建费用。其他种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分包商就更难了,他们能保证不亏本。”康志良的话发自肺腑。
经过几年对农业的深入了解和历练,康志良彻底失去了当初想在农业领域大赚一笔的想法。看到农民的辛苦,感受到农业的不易,他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赚钱是大家的,我只要把前期投入的基建费用慢慢收回来就行了。
截至2017年底,康志良的6000多亩黄河滩地带动3129户农户增收。同时,他还出资200万元与政府合作,为20户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
然而,康志良做的远不止这些。
康志良愿意自费修建宿舍楼,为300多名员工提供免费住宿;他人承包的土地经营不善,亏损漏洞自行填补。
康志良坦然面对;周边很多村苦于没有资金发展农业,都向“梦飞公司”贷款。即使到目前为止,他们也没有归还任何钱。康志良无怨无悔……
“有什么情怀?通过从事农业,我也有。那就是了解农民、热爱农民、帮助农民、奉献农民……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用行动回报社会。”康志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