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流满面的!迁安人今天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是迁安杨团保村人
他的父亲杨秀峰在迁安很有名
而他在迁安人中却鲜为人知
让我们今天去找他
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人是
杨为民,中国可靠性事业的创始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伟民来自迁安杨团包村。20世纪70年代初,杨为民担任高空无人侦察机总设计师,填补了我国高空无人侦察机的空白;80年代中期转行从事可靠性工程研究,是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与可靠性相关的专业——工程系统工程。
杨为民教授是一位不屈不挠、敬业的科学家。人淡薄名利,两次让高工程师,两次让教授,7次让出国的机会。
当他去世时,一篮漂亮的白菊花带来了李鹏主席的热情问候:“上帝的旨意是什么?”不能表达的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2002年2月5日,北京八宝山公墓的首个送别室充满了悲伤和欢乐。20余位新老部长、10余位将军出席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的欢送仪式。
杨为民事迹
杨为民的父亲是解放初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调任中央后,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的母亲是国家教委书记。杨为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先后在延安、革命圣地、太行抗日根据地和华北解放区度过。
在他早期的自传中,他讲述了他小时候随父母去太行的经历:“我在山里行军,不能骑马,只好步行。当我还小得动不了的时候,他们用皮带把我绑起来,一个在我前面,一个在我后面我亲身体会到,叔叔阿姨都是我自己的亲戚,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时我住在村民家里,他们会为我们做一些美味的食物(小米饭),但他们吃野菜。爸爸把饭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吃。我知道村民们对我们很好。”
杨为民明白父母给他起名叫为民的意义和期望。杨为民在革命环境中长大,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他入党的那一天起,他就决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一辈子。
我们为中国的太空计划做出了贡献
1953年,杨为民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转学到北京航空学院学习飞行力学。他决心投身于新中国贫困的航空工业。1958年大学毕业,留在火箭系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至1978年,杨为民任北京航空大学原火箭系飞行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原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教务组组长。
杨伟民,从1970年开始参与中国第一代高空无人机的研制工作,30多岁的杨伟民担任中国高空无人控制照相侦察机的总设计师,带领设计人员,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最终为全军机械设计定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成就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通道上。他为中国第一代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成功研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1977年,他在机场进行无人机试飞时,在一名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起重机。突然,起重机的机械装置失灵了,摆动的手柄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左脸颊上,导致大面积皮肤裂开。由于伤势严重,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缝了40多针。杨伟民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不安心试飞工作,每天出院,医生敖然而,只好同意他出院,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休息,一周后回医院复查。杨伟民却直接去了医院在机场,他集中精力进行试飞,想要弥补失去的时间。
因此杨为民有了“绝望的三阳”的绰号。
毅然决然地转向纯粹的爱情
20世纪80年代,杨伟民在广泛研究中发现,中国军用飞机由于缺乏可靠性保障,故障率高,约有一半飞机“坏掉”,使用寿命短,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敏锐地意识到,开发可靠性工程应用的处女地的迫切需要,不仅是在飞机上,而且是在陆地、海洋和空中。
“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的选择,”杨德昌说。1985年,50多岁的杨伟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这是中国唯一的可靠性工程专业本科到博士后各级人才培养基地。他积极开发可靠性领域的各项技术,主持并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课题“云旗飞机确定延寿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课题“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研究成果,对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杨为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中国独特的工程系统工程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从50余名教师、30余名本科生发展到数百名教研人员、数百名本科生、67名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可靠性工程研究团队。至今仍是国内唯一的可靠性工程人才系统培养基地。
名利心分明
杨把事业和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当父母病重住院时,他躲进单位,晚上陪老人,白天照常上课、工作。
他两次让高级工程师,两次让教授,7次获得卑微的出国机会;他获得的电脑、相机等奖品全部用于团体的需要;学科带头人和论文签名,他发起的年轻人,回来了。杨为民有很多荣耀,但为了荣誉,他总是避而不谈。
近年来,他所获得的奖金、评估费、讲座费近20万元全部上缴学部,作为青年教师奖励基金。1994年,航空部推出“航空金奖”,在56万名航空企业职工和10万名科技工作者中,只有两人获奖,每人奖金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颁奖时专门告诉杨伟民:“不要交”,科委也表示要听从领导的指示。但没有人能扭曲杨为民。“每个人都在做这项工作,”他说。“请不要让我脱离群众。”
他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结果病倒了,但他甚至没有放弃去看医生的时间。当他生病时,他自费去药店买了一些药。2001年6月,他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听写,向总装部领导汇报了专项工程质量可靠性检查大纲。7月份的手术后,他非常清楚自己患了癌症,生命非常有限。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继续关心可靠性业务的发展和学校的工作,把病房变成了会议室和办公室,甚至离开医院参加和主持工作会议。直到他去世,他唯一关心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杨为民为中国国防事业献出了最后一滴血,为提高中国武器装备质量和可靠性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蚕死丝,烛化为灰,泪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荣誉
杨为民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部和国防工业部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他受到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所有同志的尊敬和爱戴,得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
1988年,杨为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因一等功获航空工业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获光华科技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