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2017年传媒行业七大事件
2017年,传统媒体并没有像之前预测的那样“死掉”,而是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努力在市场上打造声量。当然,效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媒体的竞争力还在,而且有扩张发展的趋势。
开年以来,不少强势卫视仍有凭借综艺获得市场的打算。但由于同质化真人秀综艺季播的瓶颈和版权引进的限制,难免磕磕绊绊。尽管市场反馈总会有些出乎意料,但2017年,传媒市场出现了不少令人惊艳、足以影响传媒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级事件……
政策控制
广电政策收紧,电视剧、综艺遭遇“寒冬”
2017年是广播电视政策“大年”。一年来,电视内容面临市场规范--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少儿节目从内容支撑到黄金时段播出,重导向、讲文化、促精品、达高峰;网生内容面临严格监管--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节目开始从过去亚文化的灰色地带进入主流空间。9月以来,广电政策持续收紧,主管部门对综艺审查的标准越来越严、力度越来越大。不少电视台和网络节目面临停播、下架危机,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今年广播电视管理重点和创作方向政策来看,总局发布了三个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2012),明确网络视听节目应当由取得政府许可资质的网站播出;《关于进一步做好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2014年)明确网站不能播出无资质机构制作的网络视听节目,细化了对“问题节目”的处理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2016年)文件明确
网络视听内容标准与电视播出内容一致,通过事前备案登记,将监管前置。
总而言之,网络视听传播业务加强了网络监管,在把控电视内容的同时,也会注重网络内容的规范,防止政策漏洞的发生,还会向所有从事宣传、制作、创作的从业人员发出警示通知。可见,未来广电将不得不对传播内容进行360度无死角管控,以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集体出逃
体制内媒体谋求转型,BAT成最佳选择
2017年,来自知名广电、平面媒体、门户网站的20多位大咖选择“出走”。近年来,跳出体制的大咖绝不是少数,这些人很多都是在互联网圈打拼出来的。而且,大部分职位都是由BAT公司选择的。
早在20年,就有一批国际4a公司的大咖选择转型互联网,今年又有体制内大咖陆续离开,互联网圈的构成很有意思。从目前国内广告市场来看,个人转型并不是对传统行业的否定,而是浪潮驱动下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
细数今年脱离体制的“名人”,绝对称得上是传统媒体中的领导干部--夏陈安、王茂亮、龙丹妮、俞杭英、陈晓楠、聂玫、王平、陈思龙(9)、罗国辉、陈晓卿、曾光明、陈朝华、田华等,他们的选择顺应了当下互联网发展趋势,相信在传统媒体创造奇迹的人也能为互联网广告增光。
倡廉剧
电视屏幕上出现“敏感”话题,声量惊人
作为一部以政治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大江南北。该剧以反腐倡廉为前提,剧中提及诸多敏感话题--地方腐败、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等,是13年来国内首部在荧屏播出的“官场格斗”剧。
除了曲目主题,这是近十年来的第一个方向,“人民的
名义上也是低成本、低传播的强大剧王。电视剧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一度破8,成为年度最喜人的电视剧之一。追溯《人民的名义》的诞生,其实经历了不少坎坷--话题之所以敏感。由于选题的敏感性,《人民的名义》剧组在拍摄阶段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投资方撤资、演员更换等导致的尴尬局面。即使在电视剧上映后,湖南卫视负责人也表示家人完全“蒙了”。可见,《人民的名义》“冷”的背后经历了艰辛。
虽然《人民的名义》前期没有看到很多电视植入,但后期爆款剧目的营销价值有目共睹:一是演员的鉴赏力,老戏骨在社交平台的实力,热度盖过了很多hunky Boy;其次,桥段话题被调侃讨论,话题榜被《人民的名义》承包;最后,现象级电视剧在网络播放数量惊人,优化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成为行业标杆。
总而言之,一部好的电视剧绝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观众的评论,即使不被投资人喜欢,也会在观众的支持下赢得市场。
模式突变
电视综艺提速,“气质”节目偶有爆发
人文类节目迎来开门红
2017年开年,央视几档文化类节目备受追捧,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赢得了全国学生家长的青睐。从年初的几档文化类节目中可以看出,创新的节目模式具有让旧事重现往日光环的神奇力量--《中国诗词大会》首先解决了文化类节目套路化、程式化的刻板印象,在竞赛规则上采用“以一敌百”“战胜身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将竞技融入趣味学习,受到观众喜爱;年底,《国家宝藏》创新模式独树一帜,成为爆款也就不足为奇了。它的走红带来了文化探索的热潮,全民讨论话题持续扩大,表明“传统文化热”正在掀起。
以捆绑文化节目为话题,
随着社交平台上量的曝光,电视综艺也在网络融合的压力下“破圈”。事实上,带有文化色彩的节目重复性要高于纯娱乐内容的综艺节目,影响力也比娱乐综艺节目更广泛、更持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比娱乐类内容更具挑战性。
逆境绽放,慢变种贯穿全年
“慢”综艺的开花,正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产物--据《2016职场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去十年,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00多万,伴随而来的是压力、浮躁、焦虑等,近四成的人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避开拥挤的人群,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慢田园生活。基于此,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在年初一炮而红,开启了2017年全年的“慢”穿风潮。
2017年,《向往的生活》《中餐厅》《青年旅社》《亲爱的客栈》等多档慢综艺节目在电视荧屏、网络播放量和社会话题热度上不断刷新。相比20档竞技类节目的综艺氛围,“慢”综艺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和舒畅。但随着题材的不断发展,制作水平也参差不齐。2018年势头还会保持吗?答案还不清楚。
植入物破冰
服装植入别出心裁,场景融合成潮流
近年来,古装剧一直是品牌营销的短板,一句“不合时宜”让不少手握金钱的广告主黯然神伤。2017年,古装剧、年代剧在品牌营销上表现不俗,好评度甚至高于一些都市剧,在“无差别”植入的氛围中脱颖而出,犹如一池清泉。
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也带火了剧中的“桃花醉”。泸州老窖与三生的合作,可谓全剧中最具场景化、最软植入的品牌。剧集衍生出的新品牌也让不少金主看到了古装剧
商业机会;除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新品牌衍生策略,隐藏场景植入也让蘑菇街获得了更高的话题量和曝光度。当植入被观众“发现”,也体现了植入效果的转化;此外,《三生》中的美食和场景植入堪称古装剧植入的教科书,成为古装剧品牌植入的标杆。
局面打开后,2017年的古装剧里出现了多年的品牌。与以往不同的是,品牌植入缺少了“尴尬”“生硬”“刻意”的评价,增加了一些自然色彩。虽然有些广告主还是喜欢简单粗暴的植入模式,也会有观众吐槽植入不伦不类,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植入广告的发展都会找到最合适的出路。
自制力占上风
视频平台抢夺电视份额,IP开发成关键
2017年,视频平台自制内容的发展和竞争热闹非凡。其中,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的竞争尤为激烈,三家公司全年一直领跑市场。内容涉及类型百花齐放,口碑爆款层出不穷,打开了视频营销的突破口。
从20个案例开始,视频平台一直试图摆脱引子,通过自行开发IP获取高额利润,并于2017年进入季度播出模式。在各视频平台不遗余力地向金主推荐自家头部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无声卷”的状态,“无金主”裸奔自制,赔钱赚吆喝,对于视频网站平台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2017年,是视频平台的丰收年,不少自制头部资源吸金超过1亿元。三大领先视频平台举办资源推介专场,向优质客户推荐最合适的自制资源。相较而言,央视2018年的资源招标结果略逊一筹,成绩不再“占优”。可见,商业运营的灵活性和IP挖掘是“掘金”的一种首选方式。
事实上,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背后是BAT的实力。未来,借助BAT巨头的生态,
随着营销布局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也将不断升级。不过,作为体制内的媒体平台,虽然资金能力无法与BAT相提并论,但并不意味着被淘汰。毕竟,依托政府背景也有一定优势。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市场,所以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未来的成功,乐视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网络合成突发
引进+开发,类型多样,嘉宾大,制作好
受互联网影响,观众的观看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其中,网络综艺在视频平台的全面爆发尤为突出。
2017年,视频平台的网综定位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可挖掘空间较大。除了自制网综,版权引进的网综制作也收获了巨大流量,成为视频平台的重要内容资源。自20网融合概念提出以来,经过一年的发展,国内网融合在2017年迎来元年。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网络融合播放总量高达552亿次,头部效应十分显著。
除了在内容上自制开发和引入版权,网综受观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离不开“明星”。由于广电政策对娱乐的限制,不少明星从电视荧屏走向视频网络合成。与电视综艺相比,吸引眼球、打出去的网综规模不在一个级别,有料有梗的话题更受粉丝欢迎。网综加入的制作水平并不逊色于电视综艺制作,独立制作公司和研发团队的增量也在2017年迎来新高。可见,2017年网综的全面开花对传媒行业的影响也十分抢眼。
回顾2017年,国内电视媒体的价值被视频平台蚕食。电视媒体在寻求出路的同时,不断迎合国家政策,向正能量题材方向积极挖掘,努力寻求突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广电政策不断收紧。
因此,电视媒体的颠覆不可能一蹴而就,视频平台也不可能完全占领市场。无论是媒体骨干离开,还是品牌预算比例调整,媒体市场终究还在。保证行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摒弃浮躁,稳步前行。
这篇文章是原稿。如需转载请注明
微信公众号转载文章的目的是向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信息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公众号自身的建议和意见。公众号发布的稿件除转载、网络分享外,还包括自采(标注)、自投等,本公众号仅负责对稿件进行整理、美化,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无法确认原作者外,我们将注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您发现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电话:18823719231,邮箱:27953208,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接留言。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