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后,青州变得越来越热闹。拥挤的小巷、车来车往的路口、早起走动的老人、熟悉的路牌街道、习惯性来的早餐店……青龙回到小董东侧的炸包店,每天早上,都被无数人翻了个底朝天。
青龙街十分狭窄,尤其是在清晨。卖玉米、豆汁、油条、煎饼果子的商贩,骑着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缓缓驶过的上班族,人头攒动,仿佛赶上了大年三十。
青龙回到小董东侧的炸包店,店里特别拥挤。背着书包的孩子和家长把小店里塞得满满当当。如果不是下雨天,连门前几张小方桌都不会空着。
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互相打招呼,有的只是埋头与面前的煎饺、豆腐脑较劲。家长们利用上学前的一点空档,再检查一遍孩子的作业。
在学校,这是店里最忙的时候。老板恨不得生八只手。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容不迫地接待每一位顾客。
炸包店在这里开了大约十年了。在附近一些上班族的记忆中,这家炸布袋店原本是卖炒菜的。
朱女士是这家炸包店的“老顾客”。“我们公司以前就在这附近,这里是我们的早餐‘定点单位',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搬走了,现在偶尔也会回来尝尝。”
在朱女士的记忆里,这家炸包店从最初的6毛钱涨到了现在的1元。“价格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口感好。”
炸包个头虽小,但里面的馅料一点也不含糊,咬一口就满口鲜味。这么小巧可爱的煎包,一次至少要吃三个!
生煎包的绝配自然少不了。我们必须为这个盛豆腐的碗点赞,它用的是一次性纸碗,看起来干净又开胃。
一定有读者此时会问:说了这么久,这炸包叫什么名字?非常抱歉,但没有名字。
没有名字,但开放时间不短。这家炸包店
有了实力,他有了自己的粉丝,吃过饭的顾客也成了他家的“自来水”。
守着小店,做着一锅煎饺,时间在这烟蒸腾中慢慢流逝。一波又一波顾客期待的目光,是这款炸包做得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