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文学校(Deutsch-ChinesischeHochschule)(又名德化特殊高等专门学校,因位于黑兰,又名黑兰大学)是20世纪初德国与中国在青岛合办的一所大学,也是清政府承认的第一所在中国建立的德国大学,存在于1909年至1919年。
最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是,他们享受到了优越的特殊待遇。德国人普遍歧视中国人,尤其是劳动人民,但对他所在学校的学生却另眼相看。每个学生都持有胶澳总督签发的特别护照。有了这本护照,一些人被列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禁区”,也可以随意进入。
德国提督大楼附近的公园是提督夫妇散步的区域。闲人不得入内,否则将被逮捕和处罚。但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当时,汇泉林场(今中山公园)严禁当地居民进入。如果误入林场被森林警察发现,他们就会被殴打。不过,学校森林系的学生可以在林场里自由徜徉。
德化学院师生一起踏青合影
奇怪的是,巡警有时会误打这所学校的学生,但最终还是受到了惩罚。
1912年10月,德国亨利王子赴日本参加日本天皇葬礼,路过青岛。学校组织学生到码头迎接。船还没靠近码头,就有学生离队,在码头上四处张望。法学政治系学生杜树堂离队稍远,被一名中国海监看到。他被误认为是个普通的游手好闲的人,打了他两个耳光。这件事其他同学都知道了。返校后,他们立即罢工,要包围巡逻室,要求严惩巡逻队,以示报复。监督科贝尔出面见德国提督,最后惩罚了巡逻队。
鲜为人知的是,学校当局向学生分发了枪支弹药。原来,学校模仿国内军国主义教育,在体育课上有军演训练。学校给学生40支洋枪,每支5发子弹,由学生自己保管。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代表清政府
参与签约的清朝,任命宰相、国务资政、亲王傅文华殿、头等舱苏依伯、青岛李鸿章
误打误撞巡逻殴打学生事件发生后,部分学生主张持枪包围巡逻室,引发校方焦虑。他们觉得这些学生“持枪自重”,是一大心病。于是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子弹。今后,学生军训只能使用木棍,课后必须归还。
王献堂(1896-1960),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早年毕业于青岛德化特殊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系。1918年任《济南商报》和《山东日报》主编,后留在青岛任两报特约记者。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德军占领青岛后,留任胶澳监察署副书记。1929年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躲避日军劫掠,山东省立图书馆的珍贵文物和古籍被转移到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又原封不动地运回,使大量齐鲁文学摘录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青岛德国建筑德化高等专科学校
另一位为山东文物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毕业于青岛特殊高等学校的栾保德。他最值得称道的功绩是保护了三尊北魏佛像。
1928年,日本人从临淄龙池村西北龙泉寺购得三尊石佛,运至紫河店站装运回日本。由于当时济南发生了“五三”惨案,工人们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日本人未能得逞,但还是偷走了两尊佛首。时任四方机械厂厂长栾保德立即派出专列,将临时放置在紫河店站的日本大佛运往青岛。现为青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岛德国建筑德化高等学校照片
1945年11月2日,栾保德被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平津区晋安区接待委员陈舜耕任命为青岛办事处主任。
曾就读德化大学预科班的杨继增、沈怡,后德化时代转入同济大学。他们后来都去了德国
经过深造,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人在国民政府中担任相当高的职务。
德化高等学校课堂
杨继曾(1899-),安徽怀宁人。后来,他加入国民党军工署,任兵工署署长。1949年赴台后,历任经济部政务次长、国防部常务次长。1958年在陈诚内阁任经济部长7年。
沈毅(1901-1980),浙江嘉兴人。1945年起历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政务次长、大连市市长(未到任)、南京特别市市长。1949年,他被聘为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局长。过去10年,他在湄公河下游展开水利开发。1960年5月任台湾“交通部长”。
德化高等学校实习工作坊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打败德国占领青岛,学校被迫停办。40多名学生转入德国人在上海开办的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大学前身)。因为流调人员中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同济为此专门增设了土木工程专业。随着青岛德化特殊高等专门学校的注入,同济大学著名的土木系开始了近百年的光荣与梦想。
德化高等学校教职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