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扎堆,浪花再起,新的烂街名又来了。老师:无奈
文/孕妈育儿经(原创欢迎转载分享)
“名”是儿童被当作独立个体对待的一种“符号”,也是儿童社会性发达的一种“符号”。
名字。只是寥寥数语,但当一个孩子问他的父母:“你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父母会意识到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是多么重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名字不一样,所以家长在取名上多加注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他们随意取一个“烂大街”的名字,难免会让孩子感到些许失落和沮丧,也会导致一些尴尬的局面。
此前,有网友在网上爆料,他们班上同名同姓的学生太多。
一天,在走廊里,我叫了班上一个叫“子涵”的学生。结果,四个学生回头喊了一声“老师好”。除了他真正想叫的“子涵”,还有“子涵”“子涵”“子涵”。
这位作为老师的网友一时哭笑不得。
在这个帖子下面,网友评论的画风也很搞笑:
然而,当人们刚刚习惯“子涵”“浩轩”等名字的频繁出现时,老师们发现了90后、00后家长给孩子取名的“新流行”方式。
有网友发现,他们班的学生“重名”有了新的方式。比如,班上有三个叫“张杨”的孩子。仔细一问,原来这三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爸爸姓张,妈妈姓杨!”
对此,网友表示,“这样的命名方式太容易了,除了张杨,还可以有刘杨、李杨、白杨……”
虽然给父母取姓的方式很“新奇”,但老师们也感到很头疼和无奈。毕竟对于常见的姓氏组合,重复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得不说,说到给孩子取名,
家长们真的不能“盲目跟风”,否则非但不能“标新立异”,反而成了“烂大街”。
(一)容易重名,增加麻烦
人名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如果遇到重名,难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点名,不仅让老师感到尴尬,也让学生感到困惑。
孩子长大后,这种重名带来的尴尬就更加明显,比如排队挂号等等。
(二)格式统一,有些枯燥
父姓和母姓的组合,虽然意味深长,但结构过于“简单”。只有父母的姓氏组合在一起才成为孩子的名字。
这种统一固定的格式,实在是太“投机取巧”了,让人觉得缺乏内涵、枯燥乏味。这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够重视,还可能受到重名的困扰。
(三)组合精彩可笑
如果家长盲目跟风,硬要用父母的姓氏来组成孩子的名字,那么在父母姓氏组合不“合适”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比如父亲姓“魏”,母亲姓“朱”,那么这样的组合就不那么“合适”了,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被别人嘲笑。
(一)“复杂生僻”之名似有“文化”
为了让孩子的名字看起来更有文化气息,一些家长会选择一些不常用的“远端字”,或者一些笔画较多的汉字。
虽然看似复杂困难,但在日常使用中却让孩子“崩溃”。由于这种“复杂”形式的名字经常被误写误读,也增加了孩子们的写作烦恼。
(2)只注重深刻的“意”,而忽视“音”
汉字本身具有某种独特的韵律美,因读音的相似性而衍生出的同音字也是汉字读音中的特殊成分。
当父母过于执着于
当名字隐含意义而没有意识到“谐音梗”时,孩子名字的最终呈现可能会导致寓意深刻却谐音肤浅的尴尬。
(三)追求“与众不同”,过于“标新立异”
名字独特固然重要,但如果家长过于追求独特,过于“标新立异”,孩子在使用时就会“不接地气”“水土不服”。
比如之前,宝爸向某网络游戏致敬,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显然太“奇葩”了。
▲从诗词歌赋中寻找灵感
诗词歌赋中的词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美感。家长起名字时参考诗词歌赋中的词语,这样不仅会让孩子的名字更有意义,也更有内涵。当一个孩子从一首诗中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显然会让人觉得“真有文化”。
▲从内涵和语音角度考虑
家长在考虑名字内涵时,也要结合读音。朗朗上口的名字更便于别人记忆,也更容易阅读。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急着确定孩子的名字,尽量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念几遍,避免歧义。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一定要多加考虑。“投机取巧”的命名方式并不合适。父母把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写在自己的名字里,相信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在命名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PS: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后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