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玻璃器皿的公司名字

发表日期:2022-10-10 14:49:45

        林汝光(又名林道友),193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福禄干巴岛,祖籍汕尾陆丰东海。是天津市、山东省、汕尾市荣誉市民。他创办的嘉丰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商之一,他被誉为东南亚“玻璃大王”。
        13岁时,林汝光的父亲林启恩去世,只留下一张渔网。林如光毅然卖掉渔网,白手起家,勤勤恳恳创业。当时母亲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十几岁的林汝光坚信,不舍渔走新路,贫穷永远无法改变。
        ▲林汝光为嘉丰集团写下常见的一句话:成功者愿意想办法,失败者靠借口
        卖掉渔网后,林如光做起了小生意维持生计。后来,他移居印尼雅加达,开始了创业之旅。到雅加达后,他用所有积蓄从别人那里开办了一家塑料厂。在此期间,他到香港学习拖鞋的制造技术,并进口了一台鞋机。在印尼,林如光的工厂是印尼最早制造拖鞋的工厂之一,利润可观。此外,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处于多雨的热带地区。林汝光的拖鞋厂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着资金的积累,林如光逐渐转为多元化,不仅搞实业,还搞贸易。产业也从鞋类延伸到进出口贸易、塑胶贸易、玻璃器皿、瓷器、日用品等。
        林汝光被誉为“世界玻璃器皿之王”。建厂前,他大约在1966年以进口玻璃器皿起家。之所以自己设厂生产玻璃器皿,与当时印尼政府大幅提高进口关税有关。其中,玻璃器皿进口关税由25逐步提高至75;自办工厂主要从成本上考虑。
        “东洋玻璃”是亚洲玻璃器皿行业的名称,本公司成立于明治21年(1888年),除各类玻璃器皿容器制造、技术援助及成型机械设备出口外
        也是其主要海外业务之一。当年,林汝光向日本东洋玻璃老板寻求合作时,起初并不顺利,甚至遭到拒绝。经过多方努力,林汝光赢得了东洋玻璃老板的信任和支持。短短9个多月,日产30吨的日用玻璃生产窖窑设备投产,这就是印尼嘉丰集团的前身。
        此后,林汝光开始向多品类、多款式玻璃器皿发展,从原料、模具、成品到包装,并将生产基地从印尼扩展到马来西亚、中国等地,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商之一。同时,林如光家的经营版图还延伸到模具、琉璃瓦、瓷器、建筑用玻璃砖、不锈钢餐具、搪瓷制品等行业。林汝光创办的印尼嘉丰,最终发展成为享誉东南亚的超大型企业集团。据悉,印尼嘉丰集团是一家拥有30多家生产企业、3万多名员工的跨国公司。
        ▲2009年,林汝光到四会考察投资项目
        和许多海外潮商一样,林汝光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热爱家乡、热爱祖先。生前,除了热心家乡的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他还带着家人回家参观考察,为的就是让他们了解祖(籍)国,不忘故土。子承父业,分工不分家,是潮商家族企业的传承传统。目前,印尼嘉丰集团旗下产业均由林二代共同经营,如林天成、林永成、林思成、林荣利等,均分布在主要业务板块。
        ▲2010中国南方慈善节,林汝光获慈善人物奖
        泰达吸引“皇帝”投资邓小平:不放手就活不下去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9年7月,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山炮。此后5年,深圳经济特区外贸产值增长29倍。经济特区的成功建立是筹备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催化剂。
        4月,中央召开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探讨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城市,在有条件的地方,早在1980年,天津就开始试办中外合作企业。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和制度不完善,外地企业对来津投资持观望态度。从招商引资到办厂,首批进入天津的中外合资中小企业只有6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83年到1986年,每年向天津市拨付2亿美国元,用于老企业技改、12月6日,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以“投资者是皇帝、项目是生命线”为工作方针,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找到一位“皇帝”,时任印尼嘉丰集团董事长林汝光,劝说他在开发区建厂,林汝光欣然同意,并拉来1200万美元的投资,以旗下香港世华有限公司的名义,与天津利达集团开发区工业投资公司、蓟县经委合资成立嘉泰陶瓷公司,为了迅速决定这个项目,开发区先与林汝光签订和约,再展开可行性分析。为确保这一项目能够快速通过,开发区委第一时间进一步为嘉泰陶瓷提供担保,并向汇丰银行申请了800万美国元贷款。
        然而,建厂之初嘉泰经营并不顺利。接连换了两任经理,仍不见好转,后来,开发区和陶瓷厂达成共识,任命中方代表郭永刚为总经理,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从1991年开始,嘉泰陶瓷连续五六年盈利1600多万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早期发展起来的企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潜力逐渐被大家认可。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开发区时,还专门到嘉泰陶瓷公司考察。他在开发区汇报会上说,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活不了,不存在收入的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皇帝”是从一碗粥里喝出来的。
        1984年,由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派往香港的葛子平认识了印尼嘉丰集团董事长林汝光。当时,葛子平是天津市外经贸委副主任,他和林汝光相识于十多年前。文革前,葛子平是天津派驻香港华润公司的纺织部副经理,林汝光则曾通过华润(香港)公司在天津、唐山等地经营产品。
        葛子平是20多年前津门传奇的商界人士。他也是立达集团的创始人。生前很多人都叫他“葛老板”。他有句名言:“不行动,决不成功!”
        葛子平于2017年12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91岁。葛子平是冀中人,早年就把家人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战场。他是第一个辞职下海的人。1978年,已是天津市外贸局副局长的葛子平调任市外经贸办主任,后又担任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分管引进外资工作。中法王朝葡萄酿酒、奥的斯电梯、中美史克等,都是他干的。1981年5月,54岁的葛子平做了一个令很多人震惊的决定--辞职“下海”,集资建“国际商场”。1992年,国际商场成为天津第一家上市公司。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他创办的利达集团成为全国首家综合性贸易公司试点。
        当时,经葛子平介绍,林汝光认识了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李瑞环知道林汝光是潮汕人,爱喝早茶。两人一起喝早茶时,一直喝粥速度很快的林汝光,发现自己的现任市长比他喝得还快,惊叹不已!喝粥就像做事一样。市长这么有效率,这里的投资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