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名称自主申报,延长申报材料过渡期……上海出台“12条”登记便利化措施减少复工堵点
东方网记者程琦。网5月31日报道:今天,《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挥登记职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发布。记者获悉,《若干措施》对标“加快经济恢复振兴行动方案”,围绕建立市场主体诉求快速响应解决服务机制、提高全程网办率、固化“容缺后补”措施等,充分运用登记注册功能“加减法”,细化为12项普适直达措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振信心、激发活力。
“减”开复工堵点,“加”政策支点
建立诉求快速响应解决服务机制
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市场监管部门关注复工路上的堵点,聚焦企业最关心、最急迫的困难,不断为政策加“支点”,为企业平稳运行铺路搭桥。
优化名称自主申报服务。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在名称保留期限内及时申请登记的,申请人可通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重新申报。上市公司上海力盛赛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拟更名为力盛云动(上海)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受疫情影响未能在名称保留期内及时申请变更登记。“我们是上市公司,如果更名,必须向证监会、交易所报备,还需要召开股东大会,经过一系列流程,如果不能按时办理变更登记,公司的经营战略、品牌推广、主营业务都会受到制约。”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企业困难后,指导企业通过名称自主申报系统重新申报名称,打通即报即办通道,确保无缝衔接,帮助企业保留“力盛云动”名称。
延长申报材料过渡期。《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新旧文件资料使用过渡期为一个月。但因疫情影响,部分市场主体在过渡期内(3月31日前)无法申请登记注册
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难,市市场监管局在《若干措施》中明确将过渡期由1个月延长至4个月,即市场主体在《条例》施行前已按原要求准备好申报材料,6月30日前可按旧版文件材料提交申办,无需重新准备申报材料。
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年初刚通过增资方案。疫情前,公司将申报材料准备齐全,正要投标时,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脚步。如果没有及时完成变更登记,会影响很多业务的办理进度。公司股东分布在国内外多地。如果重新准备材料,会耽误很多时间。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告知企业申请材料延长至6月30日的政策,并帮助其在旧材料的基础上快速办理变更登记。
“减”线下环节,“加”线上服务
提高登记事项“一网通办”全网办率
通过减少线下办理环节、增加线上服务功能,市场监管部门在疫情期间持续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服务,推出一系列便利企业措施,让企业感受到政务服务高速路“不断档”“不打烊”。
推行“线上服务模式”。市场监管部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员工“五险一金”、银行预约开户等“一窗办”集成开办服务。完善全程网上办,为申请人提供网上申报、网上签约、网上审批、网上发证等无纸化网上服务。申请人无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4月1日至5月30日,全市15889家企业在网上办理设立登记,365家企业在网上办理变更登记。
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企业法定代表人等相关人员通过微信、支付宝“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电子营业执照”APP下载领取电子营业执照。
2020年4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
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它们广泛应用于企业注册登记、年报公示、涉税事项、社保和公积金业务、商业银行业务等领域。截至5月30日,各类市场主体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登录各类线上服务平台累计1万次。
“减”政策卡点,“增”发展信心
固化“容缺”“封闭制”等一系列惠企举措
市场监管部门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探索容缺办理服务模式,实行关停保号“歇业制”……让企业放心地重新步入“赛道”。
创新“容缺办”服务模式。《若干措施》将容缺办理的实践探索以文件形式固化下来,明确疫情防控、重点项目等不涉及前置许可事项的相关市场主体申请,到现场办理或以寄递方式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原件确有困难的,可采取“远程预审+申请人承诺+纸质材料原件后补”方式办理。对确需公证认证的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因疫情影响无法认证的,暂免出具证明文件。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首批生活物资保供重点企业。疫情期间,面临着经营期即将到期的难题。
市市场监管局与杨浦区市场监管局成立市区两级协同服务团队,2天内为上海已复工复产的200余家肯德基门店办理延长营业期限。疫情期间,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从便企惠企的角度出发,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截至5月30日,通过“容缺办”模式办理企业设立登记84家、变更登记467家。
完善停业备案制度。《若干措施》明确,对部分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展正常经营活动,但仍有较强经营意愿的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其歇业备案,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维护成本,助力市场主体积蓄活力、恢复活力。
歇业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歇业期间不影响市场主体资格。停业制度有效帮助有经营意愿的困难市场主体实现暂时“休眠”,既能减轻当前经营成本负担,又能留住未来发展的青山。
市市场监管局梳理细化疫情期间企业遇到的具体共性困难,形成12条高效直达的普惠性纾困政策。接下来,随着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为企业减“堵点”、增“支点”、除“卡点”,借力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落实发展壮大市场主体32条“硬”措施,帮助企业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迸发韧性。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