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从元代就有了,一形成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名字是口口相传的。一旦被大多数人接受,它们就具有指向的功能。至于把名字写在牌子上挂在胡同口,则是民国以后的事了。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街巷胡同)》(以下简称《保护名录》)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收录内容以传承时间长、历史信息比较完整、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街巷地名为主。其中,西城区有310处,什刹海、西长安街、大栅栏等传统地名分布密集。
西城地名类型较多,既有以中央机关、王公等命名的传统地名,如兵部洼胡同、广宁波街等。有以北京话命名、带有童音的传统地名,如曲灯胡同、鸭儿胡同等。当然,也有珠宝城街等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有董安福胡同等以吉祥词语命名的胡同,更有浪漫色彩的百花深胡同……
北京人说话爱加童音,很多胡同名字也带着“童”字。
在保护名录中不难发现,西城区有几条“儿”字胡同。
今天我们和小音一起去逛街吧!
鸭儿胡同闹中取静
很多来北京的外地游客都会去后海,烟包斜街很多人都很熟悉。这条街因为琳琅满目的小店,成为后海必逛的一条街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烟袋斜街的西端,连接着一条非常安静的胡同,叫鸭儿胡同。
乍一看,鸭儿胡同的名字有点特殊。很多人会问:“跟乌鸦有关吗?”
其实,在元代,鸭儿胡同因地处什刹海河畔而被称为鸭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清代则以八旗、黄旗分界的鸭儿胡同谐音改名为鸭儿胡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整顿胡同名称,由“鸭子”改为“乌鸦”。因此,鸭儿胡同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鸭儿胡同文化底蕴深厚
云。
走到鸭儿胡同小学,就能看到对面一栋老旧的两层西式小楼。这里是鸭儿胡同6号院,作家萧军的故居。
据了解,萧军一家1951年搬到这里。因为房子很小,他把墙角不足两平方米的储藏室整理成一个狭窄的写字处。储藏室无窗密不透风,即使白天写作也必须开灯。尽管条件艰苦,萧军还是乐在其中,给写字间取名“蜗牛蜗居”。在这里,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第三代》《五月的我》《吴越春秋史》和京剧《吴越春秋》。
向西100米,可以看到古刹广化寺。据史料记载,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原为京师宗佛寺,清朝时改为子孙剃头寺。它是老北京著名的寺庙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在广化寺兴建京师图书馆,成为京师图书馆最早的遗址。目前,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莲花佛等石刻、石画,馆藏文物1716件。大雄宝殿内有一座高5米的毗卢哲那佛坐像铜像,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你走得越远,你就越安静。午后,巷子里游客稀少,鸭儿胡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茶儿胡同共生院落
大栅栏有两条“儿”字胡同,一条是茶儿胡同,一条是坛儿胡同。
两条胡同一街之隔,茶儿胡同位于琉璃厂东街和延寿街以东。
茶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杨圩胡同,西至延寿街。虽然带着“茶”字,却与茶无关。据史料记载,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台》载“柴胡同,属正西坊。”清《光绪顺天府志》称“柴尔胡同有鄱阳会馆。”民国时更名为茶儿胡同,沿用至今。琉璃厂窑内还有一处存放柴火的地方,故称柴胡同。著名京剧演员王九龄(老生)、刘现芳(文武老生)、刘宗洋(武生)、张德华(武京)曾在此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
据史料记载,茶儿胡同曾有灵鹫庙,现已废弃。你以为灵鹫寺会是一个山门重、殿堂多的香火圣地吗?也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在查尔胡同8号不经提醒很难找到。房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重修灵鹫寺”。尾款:宝珍方丈敲基金。这个小字可能是唯一能证明它过去身份的物证。如今,院落有了新身份:共生院落。
茶儿胡同有8号、13号、22号、27号四个专用院子。
从外面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走进去就大不一样了。细看,房屋有新有旧。装修后的新房虽然还是灰蒙蒙的,但门窗都变成了塑钢,既保暖又隔音。走进房间,与海报上的精品民宿如出一辙:房间结构变成LOFT,增加使用面积;还能看到木梁木柱,但有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厨房、大客厅,有新风地暖,家具、灯饰都是现代风格,处处窗明几净。
这4个特殊院落被称为“共生院落”。
共生院落是指在同一院落空间中既有老建筑,也有新建筑;既有老居民,也有吸引文创产业的新居民;既有老北京文化,也有年轻人带来的潮流文化。
如今,在茶儿胡同的共生院里,新来的年轻人和老居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像8号院,最大的房间租给了一家设计公司,窗前摆放了很多现代造型,与古老的院落交融共生。在察尔胡同东口,有一个建筑设计工作室。该负责人说,他来这里多年,特别喜欢胡同里的老建筑,能迸发出很多设计灵感。工作室里还有一位外籍设计师,他说自己最享受的就是下班后到巷子里走一走、看一看,在巷子里寻找灵感,在巷子里感受独特的老北京风情。
最美街道腰儿胡同
尧儿胡同东起蒲臣胡同,西至学院路,是南中轴线相邻的七条胡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明朝
被称为瑶儿胡同,清代逐渐演变为瑶儿胡同。什么是鹞?一查才知道,鹞的学名是“麻雀鹰”,俗称“老风筝”,个头比鹰略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清代多为旗人驯化。
值得一提的是,尧儿胡同被评为2021年度十大“北京最美街道”之一。走在瑶儿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砖瓦房和宽敞整洁的路面。改造前,这条小巷两侧的违建、杂物、乱停乱放的车辆严重影响行人通行,屋顶电线缠绕,部分房屋破损严重。
修缮后,青砖灰瓦的外立面清晰可见。修缮过程中,分门别类运用“丝缝”“干摆”“滴白”等传统工艺,让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建筑外立面呈现出历史样貌。比如明清时期的衙门,就采用了“干摆”,看不到砖缝。仿佛砖块是直接叠在一起的,是最精致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