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珠宝首饰
中华文化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而后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文明和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珠宝的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
中西方独特的文化特征源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华文化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而后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文明和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西方首饰设计的元素、材料的运用,结合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美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总结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首饰的关系。
关键词:
中西文化;珠宝首饰;差异
1珠宝产地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们用一些奇怪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比如在皮肤上纹图案,用装饰材料刺穿皮肤。对大多数民族来说,珠宝具有某种深远的意义:有时它是一种图腾崇拜和对天堂的祈求;有时是对地位的强调。因此,几千年来,珠宝因其美丽、价值和非凡的神秘意义,几乎在每个国家都一直受到珍视和珍藏。如果说古代的珠宝只是为了满足祖先美化自己的欲望,那么欧洲中世纪的珠宝在世界上意味着权力,中世纪的珠宝是精神的升华,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意味着财富,而十八、十九世纪的珠宝则意味着财富和优雅。20世纪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也给珠宝首饰带来了革命。它不再是少数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彰显个性、美化自我的附加品。
2.中西文化差异在首饰纹样上的体现
珠宝上的图案胜于生活。宗教、图腾、神话、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特殊符号常单独或组合用于首饰
数和其他模式。中国人看重图案的寓意,图案多为吉祥富贵,如龙凤呈祥、盛开富贵、眼前有福等。亲近自然是西方图案的主题,多为动物、花卉等图案。中西首饰中的纹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美,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的代表。
3.中西文化差异在首饰材料上的体现
中国和西方相信和推崇不同的理念。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生信条,其中“礼”的观念极为推崇。这种哲学思想包含着含蓄内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而与西方的社会思想和审美倾向迥然不同。玉是这种审美观的完美体现。中国人认为白玉温润,有一种恬静的美感,传递出内敛、不张扬、君子的品格。因此,相当多的中国人非常喜爱白玉,爱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清朝时期,中西交流变得频繁,缅甸翡翠开始慢慢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对翡翠饰品产生浓厚兴趣。因此,翡翠首饰在清代受到热烈追捧,时至今日,白玉和翡翠首饰依然受到国人青睐。
4.中西文化差异在珠宝审美倾向中的体现
中国美学和美学是建立在直接塑造、培育和构建人性化情感的基础上的。与中国美学原则相比,西方美学注重形式,善用彩色宝石来表现珠宝的晶莹剔透之美,而不太在意宝石的种类和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客观美的一种表现。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对审美经验内在联系的研究,西方古典美学注重对审美对象外在属性的研究。大多数西方人对珠宝装饰追求艺术美。艺术美是从珠宝中流出的设计师匠心寄托的内在意蕴,是设计师的思想。与中国相比,西欧的历史远没有中国悠久。正因为如此,人们较少受到观念的束缚,珠宝创作的题材也很容易突破传统的束缚
它从具体到抽象,从古代到现代乃至未来,更加丰富生动。中国美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将审美和谐与伦理中庸相结合,提倡“中和之美”。因此,中国首饰往往以丰富祥和的图案作为设计主题。在中国首饰中,龙、凤、麒麟、龟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经常出现。此外,中国美学讲究对称,认为对称本身就是美,只有对称的东西才有节奏感。并且喜欢偶数,认为偶数可以成对表达美好祝愿。西方首饰多以自然花叶、蝴蝶、蜻蜓、蜜蜂等自然生灵为主题,突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对称,突出材质本身的美感。以卡地亚的经典设计为例。卡地亚的经典设计模式是豹纹。它设计了许多以豹的各种形状为灵感的时尚首饰。体现了豹的速度之美、野性之美、活力之美。同样主题的设计不会出现在中国首饰中。因为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神兽,在中国人以富贵、平安为基础的审美观念中,它不能代表美。
5结论
如果把中国之美比作洛神之美,那么西方之美可以说是维纳斯之美。中式首饰的佩戴之美,就像洛神一样,给人一种若即若离、难以捉摸的虚幻美感,头也不回,这就是中式首饰的奇妙之美。维纳斯,西方人心中的爱与美之神,并不需要按照西方人的看法,用额外的衣服来装饰她,遮盖她。她自己的身体线条就是美。“挂”的效果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备受推崇,它表达了一种朦胧的写意风格。在珠宝首饰中,金属、玉石等配饰往往是悬挂的,尤其是垂下来的效果更加动感。而西方则乐于营造裸露的装饰效果,这是金星美的体现。西方人用珠宝衬托、赞美、再现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中国人审美观念所不取的。中国珠宝音乐正展现空灵柔美
喜欢线条,而西方珠宝饱满而充满活力的形式是一种别样的美。中国珠宝通过款式、色彩、图案的隐含意义,蕴含着对宇宙万物的主观认识,而西方珠宝则是以科学的态度塑造立体形状。中国珠宝不同于西方珠宝,但在今天,人们的审美和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单纯的一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珠宝佩戴的需求。保留中国传统的精华,吸收西方精华的精华,树立国际范儿,让珠宝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参考资料:
(1)石青。珠宝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邵先伟,吴晓静。服装辅料的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3)李岩。珠宝大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高新锐。中西珠宝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
(5)张立军。现代首饰的特点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兰州:兰州大学、
与“中西文化差异与珠宝论文”有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