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马的腾讯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腾讯为什么要冠名“腾讯”呢?又有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
原来,“腾讯”的名字由此而来!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小马和腾讯背后的故事。
建议被拒绝离职创业
1992年底,临近大学毕业,小马开始考虑自己创业。他最初的计划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热情,开一家组装电脑的商店。
但马小马很快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太多了,市场需求已经达到饱和。他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热情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市场竞争力。
经过短暂的思考,小马终于确定了自己的长远规划。
小马并不急于打造自己的IT帝国,因为他明白,成功之路任重道远,向往成功的人千千万万。要想尝到成功的喜悦,首先要体会到拼搏的艰辛,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1993年大学毕业后,小马实际上并没有自主创业,而是选择进入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做了一名脚踏实地的软件从业者。
小马所在的润迅公司成立于1990年。当时主要从事寻呼行业,算是比较年轻的企业。
彼时,随着“市场为导向,技术为先”经营理念的贯彻落实,润迅推出的几款产品已经让其在南方寻呼行业小有名气,“一呼天下”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
几年积累,润迅资金雄厚
每年的利润增长也能达到30左右,这在当时的寻呼行业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马小马当时只是润迅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但那时的润迅发展突飞猛进,各项业务蒸蒸日上。
润迅公司从小到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创造了备受期待的“润迅神话”。这些无疑都对小马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公司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能够从更高的视角审视软件行业。
在润迅工作期间,马小马并没有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对网络失去兴趣,反而因为工作中的优异成绩,对网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对于小马来说,互联网行业已经超出了工作范围,成为他的兴趣所在。
这段时间,小马经常到朋友的公司帮忙解决软件和网络问题,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也让他第一次接触到改变人生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ICQ。
1996年,小马将自己积累的10万元正式投资股票,因为当时的股票走势如此之好,小马也在股票投资上下功夫,10万元的投资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到1998年,小马炒股积累了可观的收入,这无疑为他独立创业奠定了基础。
不知何故,对于小马来说,创业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但小马知道,独立创业的时机还不成熟。
1998年,小马正在考虑将互联网引入寻呼领域,甚至形成了一个“网络寻呼”的概念。
当时,移动电话的出现对寻呼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生活来袭,当时润迅的主要收入来自寻呼。马小马本想用这种方式让润勋摆脱困境。
事实上,小马已经意识到,手机和手机短信的普及,必然导致寻呼行业的消亡,寻呼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
马驹当时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延缓传呼业的衰落,挽救润迅。但遗憾的是,他的建议并未被润迅高层采纳。
同年,美国著名公司AOL收购ICQ,并将其推向全球。
世界上最早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叫ICQ,最初是由三个以色列年轻人开发的。
这三个以色列人最初的想法并不是为了开发一款产品,而是为了方便他们三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但这款小软件很快走红,于是他们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在1996年发布了ICQ的初始版本。
此后,短短半年时间,ICQ就拥有了85万用户。随后,雅虎、美国在线和微软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马小马充分了解ICQ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向润迅高管提出了推出同类产品的建议。
但高管们对这一提议置若罔闻,他们普遍认为这件“小事”不太可能让他们受益。
更让马小马绝望的是,润迅很多人对寻呼行业还抱有希望,这让马小马最终有了离开的念头。
马小马后来回忆:
“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很难适应这种高速变化。”
彼时,寻呼行业的辉煌还未在人们眼前散去,行业就已经进入绝地,这不可避免地让从业者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洞察力,导致整个行业形成对市场形势的误判。
果不其然,2000年寻呼市场进入冰点时,很多企业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袄”。
2001年至2002年,寻呼行业彻底走进“坟墓”,大量寻呼企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倒闭。润迅最终放弃了继续发展寻呼产业,剩余的客户资源也转移给了中国联通。
在被润迅高管拒绝后,小马终于看清了形势,树立了自己的创业信心。他知道,互联网必将在中国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于是他不再犹豫,向润迅公司递交了辞呈,并很快正式辞职,开始筹划成立自己的公司。
机缘巧合,取名腾讯
1998年10月,深圳的天气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得寒冷。
刚辞去工作的马小马静静地坐在一家简陋的咖啡馆里,细细品味着杯中的咖啡。他朝窗户望去,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今年,他27岁,大学和职场生活将他锤炼成一个能干老练的职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