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马钢宪法公司名字

发表日期:2022-10-25 15:00:1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刘芳媛
        “毛主席关于‘鞍钢宪法’批示的消息传到鞍钢时,鞍钢非常激动。”时至今日,90岁的鞍钢炼铁总厂退休人员李忠茂说起鞍钢宪法,仍难掩激动之情。
        196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发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代表中央起草指示,将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制度称为“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推广。这是新中国工业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
        在鞍钢宪法诞生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份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的故事。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钢铁工业成为国家重点工业领域。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体制的探索。
        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将马钢宪法的管理模式引入中国企业。该模式以苏联最大的冶金联合企业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为基础。它以推行“一长制”为目标,强调行政命令,依靠少数专家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技术上只认同专业精英。这种模式在我国企业复工复产初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厂矿负责人对业务研究少、官僚主义多、员工缺乏有效指导、工作动力不足等。
        鞍钢生产现场
        具有创新精神的鞍钢人一直在努力突破马钢体质的束缚,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员工首创精神得到发扬,新技术、前沿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艰苦努力,鞍钢逐步形成了“两个
        “两参与”即干部参与集体生产劳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领导干部结合、技术人员结合、工人结合。
        毛主席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手迹
        1960年3月,鞍山市委向中央汇报了《关于工业战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主席对这份八千多字的报告大为赞赏。他在批示中说:“鞍山市委的报告很好,让人越来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也愿意多看一会儿,因为这个报告提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很有吸引力。”“这个报告比较进步,它不是马钢的章程,而是创造了一部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出现在远东,出现在中国。”从此,“鞍钢宪法”诞生。
        “那时候,每个员工手里都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鞍钢宪法’的内容。”
        “当时每个员工手里都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鞍钢宪法》的内容。每次学习,大家都很兴奋。”据鞍钢炼铁总厂退休人员李忠茂介绍,他当年是2号高炉厂长,从鞍钢体质中获益良多。他和工友们发挥专长,利用国外学习的先进炼铁技术,确保了高炉稳定生产。
        鞍钢章程
        李忠茂的记忆只是当时无数风风火火的鞍钢员工的一个缩影。从毛主席批示《鞍钢宪法》开始,鞍钢党委就制定了技术革新和革命的规划。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孟泰、王崇伦领导的技术联谊会活动深受欢迎,解决了生产和技术中的许多问题。1960年共提出合理化建议80余万条,经研究采纳实施22万余条。
        鞍钢集团博物馆模拟场景“王崇伦家的创新会”再现当年各路技术能手、发明大王的研究
        技术与攻关的场景。
        “鞍钢宪法”很快在全国推广,周恩来总理称赞大庆油田在实践中运用了“鞍钢宪法”的原则。鞍钢章程是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道路和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其鼓励技术创新、动员全员参与的理念也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相一致,对欧美日等国外企业的生产管理有一定启发。
        “‘这件’传家宝‘现在光荣地交给了新时代的鞍钢人,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鞍钢宪法诞生60年来,鞍钢人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从孟泰、王崇伦、雷锋到郭明义、李超……以这些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精神文明标兵为代表的鞍钢人,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体现了鞍钢宪法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
        鞍钢新貌
        “故障在哪里?生产卡在哪里?一线职工最有发言权。在建设创新型企业过程中,'鞍钢宪法‘对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能动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国劳动模范李彦佳说。他所在的鞍钢炼焦总厂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一日厂长”活动,鼓励职工提出“奇思妙想”,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热情不断增强,这是鞍钢宪法精神在鞍钢生产活动中的体现。
        鞍钢集团现代化作业现场
        “只有实行‘三个结合',各展所长、协同攻关,才能在推动技术进步上有所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李超是鞍钢冷轧厂首席技师。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李超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由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组成的34名工作人员各展所长开展合作公关,其管理模式也源自鞍钢宪法。如今的鞍钢,有200多个山脚
        生产一线的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将职工创新的溪流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洪流。
        “60年来,'鞍钢宪法‘始终是鞍钢最响亮的名片,这件’传家宝‘如今光荣地交给新时代的鞍钢人,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鞍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成旭说。
        (资料提供: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