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航拍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唯美的画面,以航拍视角呈现中国之美,走红网络。2020年5月21日起,纪录片《航拍中国》--《一起飞越》第三季再次回归。
新一季《航拍中国》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录制频道、央视总台新媒体港播出。影片播出17个小时后,在企名网上获得积分,在企名网上获得积分。6月12日下午,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研讨会--《一起飞越》在北京举行。
车间现场。活动人士提供的照片。
“一方面,山川之美、家园之美、人文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山川巨变、新风貌在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表示,第三季《航拍中国》播出后,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讨论热烈,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思乡之情。“向世界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用什么样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面孔、中国表达,是航拍中国应该肩负的使命。未来,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将翻译成各种语言和版本,向全世界推广。”
《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自2017年播出以来,已推出23集,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航拍中国》以独特的航拍叙事和美学为载体,全方位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和建设发展成就,歌颂大好河山,俯瞰观众耳熟能详、记忆犹新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航拍中国--一起飞越》第三季共10集,每集50分钟,覆盖云南、安徽、贵州、山东、天津、山西、吉林、湖南、河北、宁夏10个省、市、自治区。地理跨度大,地貌变化丰富,形成全方位的点位覆盖。
航拍带来视角颠覆
和讲故事的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梁洪提到,随着第一季、第二季的播出,《航拍中国》已经成为观众期待的文化节目和国际传播的文化产品,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的中国和生动鲜活的中国名片。
车间现场。活动人士提供的照片。
第三季如何实现突破?“首先,我们在文案的人性化上下功夫,在呈现奇观美景的同时,更注重总结、提炼、呈现各地深厚的人文内涵,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特质,在展示美丽中国的同时,呈现文明中国、生态中国。”据梁洪介绍,目前,《航拍中国》已经启动第四季的筹备工作。“接下来的第四季度,我们将继续加强策划研究,形成拍摄制作全流程的链条。”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生产精益求精,审美表达不断创新。影片在延续航拍特色和风格的同时,也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作为主创方代表,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航拍中国》第三季总导演余乐介绍,《航拍中国》第三季共使用直升机18架,飞行近400架次,无人机118架,总航程超过25万公里。第三季的拍摄,多达300人参与,试图向观众传递美好的画面和更关注人性的态度。“这一季节目创作团队的人数、设备、行程、素材都打破了纪录。作为一部热门作品,《飞越DD航拍中国》第三季唤起了观众看电视的习惯,节目在降低知识门槛、注重轻装上阵体验的同时,有效延伸了观众的视野和脚步。”
中国视协原会长刘小丽将军肯定了影片的创作价值。我
“什么是好的航拍?除了构图和画质细腻,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怀必不可少”
这也是记录精神的应有之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认为,在自然美中聚焦地域文化的展示和探索,是《一起飞》第三季的一大亮点。003010巧妙地将文学与地标、精神内涵与物质载体结合,辐射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鸟瞰图提供了独特视角和精彩索引。气势磅礴的航拍作品被赋予人文内涵,影像中充满文化自信表达,吸引观众潜入其中细细品味。“
车间现场。活动人士提供的照片。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苏柳表示,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纪录片增添了更多“温度”。“如何将‘浪漫主义’的表达融入到内容中,既凸显各地特色,又呈现出更多不同气质,这在第三季中已经有所探索。我也期待第四季有更多表达空间。”
据了解,截至5月31日,“航拍中国”--“航拍中国”第三季度在腾讯、企名网举办。
梁红介绍,《航拍中国》第三季DD“一起飞越”观看量达到1亿人次,新一季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其中15-24岁的观众占比增加了36。
“节奏与结构、转场与表达是影像叙事最具表现力的方式,《航拍中国》第三季展现了整体过硬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央视剧评专家刘洁提到,如今国内影像、山水、外宣、人文等各类纪录片都要布局广阔的航拍视野,成型或初具雏形的航拍纪录片大多以山川气韵、历史人文、惊人成就等相同方式呈现。然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是文化人物和事件本身,而不仅仅是航拍技术的应用。《航拍中国》第三季DD一起飞》因为文化的观照和生活的介入,避免了孤立展示俯瞰的趋势,成为一部
展现山川美景的背板,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文化飞跃,将航拍纪录片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值得业界借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召集人庄殿军总结道,“下一季节目重要的是在前三季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升,希望节目在全媒体平台上实现又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