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处处与SpaceX看齐,但张长武意识到,中国的火箭企业“一定不能成为另一个SpaceX”,而要像SpaceX一样具备低成本、高密度的火箭发射能力。
文| 《中国企业家》记者王
编辑|李伟
负责人|受访者
常武对自己公司最常见的评价就是“中国的SpaceX”。
这不是一个让人敢轻易接受的头衔。要知道,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02年6月创立的SpaceX,如今已经是全球最耀眼的商业航天公司。它开发了可回收火箭,将发射成本降低了几个数量级,并帮助美国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载人航天发射。2020年,SpaceX宣布发射次数将达到30次,这几乎是中国2020年年度发射计划的四分之三。
但某种程度上,蓝箭航天是中国最像SpaceX的商业航天公司:是民营企业,自己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制造中大型运载火箭,接近SpaceX。它也在努力降低发射成本,甚至像SpaceX一样,拥有自己的制造基地和火箭发动机热试验台。
因为其独特的轨道,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两种关于蓝箭航天的新闻备受关注:一种是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号火箭和天阙80 10两型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技术突破;另一类是蓝箭航天获得巨额融资。2019年,蓝箭航天共完成融资6亿元。
但每次SpaceX取得显著进展时,大家的目光都会转向蓝箭航天及其中国同行,这无形中让张长武充满了压力。他承认,一方面,这种检查可以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SpaceX在做什么,蓝箭在做什么;但另一方面也给他和同龄人带来压力。这种压力在于,双方的差距会不断被审视。
危险
2018年9月27日,浙江湖州。箭航自主研发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天阙短喷管推力室的点火试验即将开始。
张武当时就觉得“很紧张”。这是天阙公司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首次试运行。自成立以来,蓝箭航天就将自主研发火箭发动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个实验相当于对过去几年成就的一次验证。
张长武和同事们在一间看得见试驾车的农房里紧张地观看点火试驾。一声巨响和连续的汽笛声后,橙色的烟雾升上空中,20秒后测试运行结束,测试成功。
就在这次实验前一个月,2018年7月5日,蓝箭航天在北京水立方高调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其液氧甲烷火箭产品战略。
在此次发布中,蓝箭航天提出“商业航天的未来是中型运载火箭”。只有中型以上的液体火箭才能在商业发射市场上生存并盈利,因为它可以发射单颗卫星、小卫星网络和货船。
同时,常武抛出了60吨到100吨发动机推力是“黄金推力区间”的概念。因为这个推力范围内的发动机可以覆盖单发小型火箭下行和中型火箭、大型火箭上行,所以商业价值最大,研制难度适中,投入产出比高。
液体发动机、液氧甲烷推进剂、发动机的黄金推力范围,被张长武定义为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路线。
2018年绝对是商业火箭公司备受瞩目的一年。2018年4月,星空荣耀发射固体亚轨道火箭;5月,零一俱乐部还发射了一枚自主研发的亚轨道火箭。按照蓝箭航天的计划,其首枚火箭的发射日期定在2018年10月底,也就是80吨级发动机试运行后的一个月。
2018年10月27日下午4点,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发射后火箭飞行正常,但第三级出现异常,搭载的卫星未能入轨。
那天晚上,参与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同事都很难过,很多人痛哭流涕。“朱雀一号的发射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蓝箭航天的宝贵财富。”张昌武的评价,财富,意味着蓝箭航天贯穿了运载火箭的所有流程,更重要的是对蓝箭航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风险,更加谨慎和保守,也让我们知道,仅仅依靠大家的热情、信心和信念是不够的。最终,我们必须在技术上实现它,以确保万无一失。”张武强调。
没有避免风险的方法,而是建立一种与风险共存的方法。
“风险本身就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护城河。”张武说。
节奏
五年前创业的时候,张长武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国家要你做这件事做什么?直到2018年,SpaceX不断取得成功,民营火箭要试飞的消息在国内不断传出。更多的人愿意谈论它,但直到2019年上半年,质疑的情绪仍然占了上风。“国家允许吗?技术可以吗?以后会有市场吗?”
20后半年,他决定创业造火箭的时候,这其实是张长武重点研究的问题。他花了半年时间调查了民营公司很少触及的领域,发现政策不仅开始松动,而且除了原来的中国航天,还有成立民营航天公司的可能。直到那时,他才和几个专业人士成立了蓝箭航空航天公司。
2019年后,随着蓝箭航天发动机和火箭产品的不断技术突破,张长武发现,相信私企真的要这么做的人多了,大家不再问政策禁忌,变成了“钱够不够?”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在2008年最黑暗的时刻,SpaceX连续轰炸了三枚猎鹰1号火箭。据悉,马斯克当时表示,如果第四枚火箭再次失败,SpaceX可能会破产。幸运的是,第四枚火箭发射成功,NASA送来了一份大合同,这成为了SpaceX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一次次技术节点的验证和交付,蓝箭航天不断得到资本的介入。张长武坦承,“目前资金已经不是核心问题”。他还表示,“在中国制造火箭应该有自己的节奏”。蓝箭航天也在尝试回答“民营企业制造火箭需要多少资金”、“如何分配资金”等问题。“基本上,差不多找到了”。
然而,蓝箭航天并不孤单。根据安信证券2019年7月的研究,包括国企、民企在内的十几家火箭公司陆续成立,但显然这个市场不足以支撑这么多火箭公司的存在。
学SpaceX,不学SpaceX
在2017年年中接受张长武采访时,他将私营公司建造火箭称为“前三名”的风险投资,而在2020年提出同样的问题时,他笑着说,“难度可能是前两名”。
张长武将蓝箭航天定位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他在发布液氧甲烷发动机时,也将其归功于站在了中国航天巨人的肩膀上。
事实上,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都在寻找自己的角色。某商业航天公司老总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一定不能成为中国航天在体制内的竞争对手。
经常有人问张长武,NASA在SpaceX的发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主管部门应该如何支持私人空间的发展?
在张长武看来,无论是民营火箭公司承担国家任务,还是像低轨卫星星座一样在增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他们能依靠的核心仍然只有一个——他们的火箭是否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包括产品是否可靠、便宜、按时保质交付。这是最需要回答的命题。民营火箭公司只有解决了自己的90个问题,才有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其他10个问题。
在所有这些能力中,除了必要的可靠性,蓝箭航空航天公司和许多商业航空航天公司一样,将降低成本放在首位。
常武越来越意识到,降低火箭成本没有捷径可走。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就是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这也让蓝箭航天选择建造国内民营企业唯一的百吨级热试车台,自建制造工厂。“基础能力都具备了,基础打好了,才能谈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