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优秀企业总是被无情打压,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企业没有办法反制,最后处境艰难。但是,中国也有一些公司不怕打压,即使接到美国的封杀令,也丝毫不慌,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DJI。即使他们被美国搞得很困难,他们仍然能够在美国市场上发号施令。垄断北美销售份额,成为行业老大。为什么?
DJI的全称是“DJI创新”。从名字就知道是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公司,一点都没有错。DJI的创始人叫王韬。出生于1980年,喜欢航模的杭州人,200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王涛毅然将自己对无人机的爱好作为毕业设计。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造一架停在空中,听从自己指令的无人机。由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他终于说服老师同意了。在攻读研究生课程期间,他从其他人那里筹集了200万港元,成立了一家公司,即现在的DJI创新。
然而创业之初,路数不顺。2006年成立时,DJI的办公室在深圳莲花村的一间民房里,公司找不到优秀的人才。大家都以为是黑心的小作坊。直到导师李泽湘的加盟,带来了资金和人才,他才开始走上发展之路。但是,当他和其他公司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他有不同的营销方式。DJI一路不断创新,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追求卓越。直到2013年,DJI逐渐具备了一架完整无人机所需的所有要素,才正式推出了第一架无人机:DJI精灵;开始在非专业无人机市场崭露头角。
但是,无人机市场毕竟太小了。如今,DJI之所以能引爆全世界,还是来自于相机功能。第一批DJI精灵投放市场后,首先面向海外市场,注重提升产业知名度。第一代精灵没有相机。当时主要是和GoPro对接拍摄画面,随即引发了无人机拍摄的市场需求。DJI原本想和GoPro一起做,但是GoPro提出的要求太苛刻了。非常顽固的DJI立即宣布中断与GoPro的合作,并计划制造自己的运动相机。GoPro不服气,随后宣布进军无人机行业。最终,DJI依靠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哈苏收购后,配备了高清摄像头;最终成为无人机市场的世界领导者,占全球无人机市场的70%,在北美销售市场甚至达到85%。现在GoPro已经宣布退出无人机市场,再也不敢和DJI打了。
DJI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尤其是北美这个最疯狂的市场,已经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时尚代名词。吸引北美年轻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国产3DR无人机相比,价格更便宜,画质更清晰,性能更优异稳定,注重创新,承载了很多新功能。这就好比中国年轻人争抢苹果的原因。对太空拍摄感兴趣的美国年轻人立刻爱上了这款产品。DJI有许多特殊的功能。它配备了许多独特的系统,可以用于许多领域,从电影拍摄到优化农业,地质建筑物勘测和紧急救援,甚至可以用于军事调查。DJI无人机有一席之地。举个简单的例子,航拍是电影中最常见的拍摄方式。但是早期的航拍特别贵,不方便,需要租直升机拍摄,不然就用无人机带相机拍摄。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DJI产品出现后,几千元就能产生完美的航拍效果。其他无人机品牌的高清画质和低成本碾压自然得到机组人员的青睐。
据了解,像《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美剧顶级制作组都使用DJI进行航拍。现在泛娱乐的视频行业如此突出,自然是DJI卖的更多。同时,在消防和军事领域,DJI无人机还可以支持救灾和探测危险情况。结果,连美国的军事机构都在用。
那么,如此现象级的中国企业没有引起美国的怀疑吗?
其实是有的。2017年,美国陆军部发表声明,由于担心数据被盗,DJI无人机产品将被严格禁止。这样的污蔑,即使后来有科学机构拿出检验报告,证明DJI无人机不存在数据窃取问题。但还是被无情打压。不过,虽然被打压了,但这次是自己的脚。第二年,美国没有找到合适的当地替代品,所有找到的机器都远远落后于DJI的机器。最后我无奈的沉默了,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购买DJI无人机。从那以后,我厚着脸皮成为了DJI的忠实用户。
其次,极度关注知识产权的美国,并不想从专利入手。然而,蛰伏了六年的DJI自己开发和生产了它身体的每一部分。在过去十年中,DJI申请了4000多项无人机相关专利,实现了闭环生产。因此,美国无人机公司如果想生产无人机,必须从DJI获得专利许可。然而,DJI到目前为止一直在增加对创新的投资,让他们无路可走。固若金汤的DJI让美国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通过提高关税来压制DJI。然而,随着关税的提高,DJI的价格也会提高。然而,消费者仍然离不开它,这导致了购买狂潮。在这一点上,美国确实不能针对DJI,而是让它在北美畅销。
这就是DJI,一家不怕被美国打压的中国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创新,执着于产品。这条路并不容易,如果你不小心,你就会胎死腹中,但是DJI成功了。也成为全球知名的中国公司,主导全球无人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