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关于刷脸支付公司排名有一些争议。
手机链接:
总之,成本高、模式重、收益复杂,决定了刷脸支付很难替代二维码支付。
更重要的是,市场和监管重视安全。这种强调并非空穴来风。仅2019年,就有数起数据泄露风险事件轰动全国。2019年2月,安全领域人工智能企业“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可获取250多万人的数据,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等敏感信息在内的680万条数据涉嫌泄露;2019年9月,一款名为“ZAO”的变脸App“刷屏”社交网络,再次引爆数据安全和隐私风险的广泛质疑,被工信部约谈;此外,一些网络商家公开出售“人脸数据”,在约17万条数据中涵盖了2000多张人像。每个人大约有50到100张照片,并配有一个数据文件,详细分析106张人脸的轮廓数据信息。此外,刷脸支付还可能存在盗刷、双账户扣错、3D打印盗刷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用户担心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也有人担心其潜在的安全风险。由于面部数据无法重置,隐私数据的泄露成为最大的担忧。安全一直是监管关注刷脸支付时最紧绷的神经。事实上,由于产业链长,涉及的监管部门很多。金融安全、公民信息安全、终端安全分别对应央行、公安部、工信部的监管职责。在央行内部,也涉及支付部门和科技部门的合作。多部门接入需要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和监管协调。第二代公安身份证数据库的建立,为刷脸支付提供了数据库基础。2017年底,公安部已完成人脸数据库建设,为人脸应用提供底层数据基础。此后《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规范密集出台。此外,人脸识别的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民银行组织银行卡检测中心会同银联、算法、终端厂商有《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技术规范》(试行)、银行卡检测中心有《人脸识别技术(终端安全)送检指南》、轮胎实验室有《移动终端基于TEE的人脸识别安全评估方法》、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可信环境的远程人脸识别认证系统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但目前大部分技术规范只是指导性的,没有强制执行性。最受关注的还是监管的几次公开表态。权威人士曾公开建议采取“人脸识别支付密码”的形式,并明确提到“人脸不应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2019年9月6日,央行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该计划要求探索人脸识别的离线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记、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特殊密码”、“不敏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的性能瓶颈。持牌金融机构可以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账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联目前的模式是最符合监管建议的。目前支付宝和微信采用的刷脸模式,主要采用“人脸识别手机号”的方式进行交易验证。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顾客在同一家店铺反复消费后,甚至不需要输入手机号,只需点击确认键即可。不过,监管强调的“特殊密码”是否包括手机号,存在争议。但银联的“刷脸支付”需要用户输入支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