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移动医疗行业快七年了,经历了行业的风风雨雨。即使在赛道相对狭窄的医生社区,我们也看到了上百个app,包括大量药企开发或投资的项目。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药企投资、控制、支持的APP成长起来,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个又一个药企、器械、基因检测公司还在往里面砸钱,在搞自欺欺人。
为什么药企做不出非常成功的医生社区APP?其实里面的道理有深有浅。
第一,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事情。他们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在医药行业打拼多年”。有多少资源,有多少关系,有多少长处,而选择性忽略了劣势。
其次,他们沾沾自喜于拥有XXX医药代表和代理,觉得仅仅建立一个APP就能带来XX万安装用户;
第三,他们会说我们熟悉行业协会的各种大咖,他们背景深厚。只要他帮我们站上讲台,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第四,有钱。
这些制药公司主要想在这些应用上做三件事:
一是做自己的媒体阵地,把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思想传递给医生,重点是自己的产品;
第二,教育患者,尤其是如何使用自己的产品,如何获取等等;
第三,在APP上开展各种医生活动,包括病例收集、市场调研等功能。以后会想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恨不得全拿走。
医药公司APP不是死了,就是在死亡的路上
就是现实,这些app,就算投了几千万,基本都是死的,或者说是生不如死,还不如死。都是因为老板的面子,他们就算肿胖也要忍着,跟僵尸一样。
大多数民营药企成功的背后,都是非常艰难的。老板是整个企业的中流砥柱和靠山,长期不妥协。下面的执行和老板本人都会被前面的成功膨胀。老板不会错,错了也是我们的错。但事实上,老板犯了很多错误。如果老板做的决定有20%是正确的,我们早就上天了,那为什么最后没有上天呢?
一个出租车公司永远也赚不到一分钱。
你可以通过逆向类比得到答案。出租车公司,无论是强生公司;强生、大众或者海博,都有近10万辆出租车,有的还有全国连锁布局。他们资本雄厚,每年收入不菲,但滴滴打车不会脱胎于任何一家出租车公司,在国外也是如此。不管你有多少人,多少车,多少钱,谁都可以做,但是一个出租车公司做不到。
原因有三:
一、甲、乙、第三方的问题。在专业人士中,只有第三方的中立性才能联合大量企业进行聚合,而药企投资的APP,很多药企老板都是自觉的,认为医生拿了我的回扣和费用,自然会成为用户。但这只是他自己的想象。其实医生拿你的钱跟给你高评价没关系。
二。成本结构。只要市面上可用的APP投入一般都在千万以上,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很多药企老总都会被第三方忽悠,觉得投资几十万,做个固定载体就能实现各种功能。其实根本没那么简单。产品功能开发、技术投入、持续更新、bug修复、用户需求变化、系统稳定性维护都是很大的开销。
3.一个APP由药企投资或制作,除了个别意外,其他药企不会合作、协助或推出该APP。这样APP就没有了其他的收入可能,只能从企业内部吸血,这样APP就会逐渐成为自己营销部门的一部分,这就是投入产出比。最终这些app十有八九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毒瘤,要么砍掉死掉,要么变成僵尸。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有的企业甚至投入了几百人做这些产品,最后我们连这些产品的名字都没听过。
即使是最大的制药公司,那又怎么样?这个市场属于第三方。尤其是移动医疗领域,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集中阶段。这个领域医生能装的app不超过5个,大部分都已经死了。这个行业医生能装的app太多了,药企想占据一杯羹极其困难。有的药企会说,难道我不能在我的治疗领域做产品来吸引这些医生吗?那么用户面和内容会更窄。内容越窄,社区就越不活跃。
还在做梦的药企,要交巨额学费才会醒悟。
我们给药企市场部做推荐的时候,很多老板会觉得你的模式挺好的,但是我为什么要把我的钱给你呢?为什么我就不能自己投资自己做呢?然后两年过去了,药企投入的钱比推广的多很多。他们也招了很多人,最后什么都没做。当然,在药企内部,一旦某件事没有做成,就会被美其名曰战略投资。所以,众所周知,大量的战略投资其实是有很多垃圾的。
除了服务医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卖药和医生社区本质上是两个行业,所以不管你多有钱,不管你多有影响力,哪怕你挖煤赚了一万亿,都和医生社区没有关系。我感觉不收可以进来和我们一起干,但是死亡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不是猝死,是投了几百万后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