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蚂蚱养殖都是以卖苗为主。一般通过回收提供技术,吸引农民购买蝗虫品种。后期育种能不能成功,一般无所谓。如果你想让他回收,一般低于市场价。不是骗局,但还是要靠自己。
很多所谓的养殖商机其实都是骗局,比如这个?
如今,种田致富的新闻充斥农村,让农民朋友们一头雾水。一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因为踏实稳健的努力,在选择项目时不经过深思熟虑,自觉跟风。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近年来,蚱蜢这种农村人熟悉的害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特殊美味,声称蚱蜢对个体具有药用、美味和滋补作用,许多人瞄准这一商机养殖蚱蜢。
蚱蜢养殖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养殖行业。你可以在家里建立几个温室来繁殖蚱蜢。看起来投入不是很大,但是前景很难预见。首先,种苗、食用蝗虫和野生蝗虫是两回事。煎蛋的人,鸡蛋一般卖几毛钱,但实际操作中,卖的是最接近的价格,500-1000元一斤。由于技术原因,孵化成活率很低。最后赚钱的不是你,而是炒鸡蛋的商家。
养蚂蚱的技术很不稳定。在孵化到成虫的过程中,疾病的控制是一个难题,一个问题就可能造成大规模死亡,损失惨重。
还有市场的问题。养殖的农民想方设法养了一些废品,以为能得到一份报酬。很多时候买家保证的收购价往往不兑现,让农民朋友无法做到。
总之,蚂蚱养殖是一个摸不到门道的养殖行业,风险大,鱼龙混杂。农民朋友在选择项目前一定要三思,尽量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养殖行业。
蚂蚱养殖怎么可能卖不出去?
中国人没有吃虫子的习俗,所以市场有限。为什么不在养殖前调查当地或网上销售的可能性?很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就是认为只要养好了,就不愁卖不出去。其实养殖和赚钱是两回事。
蝗虫(即蚱蜢)的繁殖方式和条件是什么?
蚱蜢人工养殖技术要领蚱蜢又叫蚂蚱,不仅集食、药、养于一体,而且很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都需要蚱蜢干粉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所以蚱蜢的人工养殖前景广阔,市场越来越好。
1.选址:要选择一个阳光充足、排水良好、东西向、大棚栽培的安静的地方。棚宽3 ~ 5米,长短看耕种多少。场地应略高于周围地面。另外,远离棉田、果园等经常喷洒农药的地方,防止蝗虫中毒死亡。
2.卵孵化:蚂蚱卵很小,壳很薄。它们在孵化过程中要小心轻放,一旦破损会影响孵化率。新引进的蛋要及时孵化。具体做法是:先在养蚂蚱的大棚里找一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把土耙平,然后把鸡蛋均匀地铺在上面,再盖上1cm的细土。此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30%之间。如果棚内温度在28 ~ 33之间,10 ~ 15天即可孵出卵。如果用土肥发酵的温度来孵蛋,效果会更好。
3.幼虫管理:刚孵出的蚂蚱是白色的,一天后变成深褐色。它只吃一些嫩玉米、高粱、小麦、小米苗和一些单子叶的嫩草。因此,在蚱蜢孵化前,应在棚内种植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作为蚱蜢的开口饲料,可降低幼蚱蜢的死亡率,加快其生长速度。
4.成虫管理:只要温度适宜,饲料充足,蝗虫每5 ~ 6天蜕一次壳,每次蜕壳时间约20分钟,所以蝗虫总共蜕壳5次只需30天左右。其间,管理的重点是:蚂蚱每次蜕皮,都是一龄。三龄以前,蚂蚱的食量不大,生存能力差,要精心管理。如遇大雨,要及时用塑料布覆盖大棚,三龄后就不怕雨了。三岁以后,蚂蚱的食量大大增加,每天都要供应足够的鲜草,让它吃好,加速生长。大约30天后,蚱蜢最后一次蜕皮,长出长翅膀,进入成年期,开始陆续交配产卵。
5.成虫产卵:经过10天左右的生长发育,长有翅膀的蚱蜢大多开始交配产卵。雌蚱蜢在土中2 ~ 3cm处产卵,每只蚱蜢一次产卵60 ~ 80粒,最多可达100粒。如果温度合适,卵可以在大约15天内孵化。产卵的雌蚱蜢大多相继死亡。在自然温度下,蝗虫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叫夏蝗,在6月底7月初产卵,第二代叫秋蝗,在8月底9月初产卵。比如早春晚秋用塑料布保温,一年容易养三批,经济效益比自然温养高三分之一。蝗虫人工繁殖技术(1)蝗虫一年分为“夏蝗”和“秋蝗”。5月初至7月初,长成成虫产卵,完成第一代;不久,第二代蝗虫即“秋蝗”将自然出土,9月初在地下产卵,然后死亡,其卵可以自然越冬。
中国自古就有吃蝗虫的记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工养殖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