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海门长乐镇42岁的农民弟子张謇中了科恩状元。他在北京待了大概半年,在父亲病重后去世。张謇离开北京,回到长乐。
次年,张之洞下令创办盛达纱厂,并于1899年开始生产。1901年5月,通海垦牧公司成立,10月开始沿海滩涂围垦。
纱厂和农牧两个企业的建立,结束了张謇前半生的应试,开启了他后半生30年的历程。“一人一城”在世界城市和社会发展史上并不是第二个。
启东防浪墙遗址公园张謇雕像
胡适评价张謇:“我当了三十年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了一方,影响了全国。”《大生系统企业史》年许涤新写的序言是这样写的:“南通盛达纱厂及其系统企业,包括棉纺织、畜牧、机械、面粉、榨油、制盐、内河及长江航运、码头、仓库、金融、房地产等30余家企业,是张謇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这个以盛达纱厂为核心的资本集团,在旧国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其资本来源于社会上个人资金的股份集合(不到政府应急资金的一部分)。这是近代划时代的壮举。在清朝几百年产生的114位状元中,张謇是唯一一个真正能脚踏实地,兴办企业,造福社会的人。
张光武在《张謇、近代盐垦与江苏沿海开发》一书中,写下了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最初想法。
张健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得力助手。盛达一厂、二厂经理、通海垦牧公司股东刘厚生回忆说:
宣彤元年(即1909年)冬天,张謇参观了通海垦务公司,并在盛达第二工厂逗留了两天。他坦率地回顾了自己和三哥创办肯姆公司的原因。
崇明外砂(现启东)盛达第二工厂
“虽然我是通州人,但我其实是在海门长大的。童年充满了海门农民生活。通州海门虽然繁华,但人的本性却大相径庭。通州的人都定居外地了,很少谋生。除了务农,他们大多从事纺织。通州的布在东北三省都有卖,是通州人的衣食来源。海门人不是。
自从我创办盛达纱厂以来,我经常去上海,我知道在上海拉黄包车和推车的人90%是海门人或崇明人。我调查过他们的生活,他们都很穷。他们之所以来上海谋生,是因为他们没有田地可种,所以被迫来到这里。我也关注了其他的劳动苦力,发现盐城、阜宁、淮安等县的村民,大多在上海的轮船码头做装卸货物的苦力。这比外国司机还惨。
老车夫
我想到了通州龚凡堤外的海滨,从北到南绵延600里,一直延伸到阜宁县。耕地荒地至少有1000万亩。因此,我建议两河总督处理填海问题。但当他们听说投入巨额资本时,他们都心存感激。说实在的,只要政府模仿龚凡大堤,在江苏黄海沿岸修一条长堤,沿海的人都有自己的人来汇报开垦和推广。不到二十年,至少可以增加两三百万亩棉田。但是,你能希望政府这样做吗?所以我决定许个愿,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开辟一百万、两百万亩的复垦棉田。如果修改通海农牧公司的办法,每个农户收20亩地,可以供10万、20万户耕种,每户5口人可以养活50万、100万人。如果我不做这种生意,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会拿这个res
格局和胸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和宽度。
作者/来源:农牧故乡
声明: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