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蚂蚁集团人士回应称,蚂蚁还是蚂蚁。坚持创新,用科技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标签已被更改。真的是从“金融”到“科技”吗?
近年来,许多主要收入来自借贷业务的公司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标签定位。从P2P、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技术、科技.
但是,标签名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一个企业的实际定位。如果剥去“科技”的外衣,从具体的收入构成来看,金融或借贷仍然是这些机构收入的主要支撑。
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额贷款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这次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很明显,名字中去掉了“金融”的标签,突出了科技属性。
事实上,蚂蚁金服的更名看似突然,其实早有铺垫。
去年7月,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的黄浩曾表示,“蚂蚁(金夫)从未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我们一直是一家科技公司。”
同月,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随后传出蚂蚁金服可能一分为二的消息。当时消息称,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将纳入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科技业务仍将留在蚂蚁金服。这一消息随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其承认已成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
今年3月,蚂蚁旗下的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此举被外界视为蚂蚁金服更名的前兆。
事实上,除了蚂蚁金服,近年来更名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不在少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名称由“金融”改为“技术”或“数字技术”。
比如,2018年11月,京东金融将品牌升级为“京东数字分公司”;2019年4月,变更为“九福数师”九福金科;2019年7月,品牌升级为“宜人贷金科”的网贷第一宜人贷;2019年11月升级为“心怡科技”拍卖贷款.
明明是做金融业务的,却说自己是科技公司。
“金融”从巨头名字中被淘汰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对金融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持牌经营成为趋势。央行行长易纲多次公开强调,金融领域要坚持持牌经营,内外资都要取得相应的牌照才能开展业务,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金融监管。
但是,换个“科技”的名字,并不意味着去金融化,也不削弱金融业务。毕竟每年都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躺在那里。
收入还是靠放贷。
就更名后的蚂蚁金服而言,在金融科技的外衣下,借贷业务的收入仍然占很大比重。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透露,“蚂蚁金服公司100亿利润中,45亿利润来自重庆的两家小贷公司。”
这两家小贷公司,即重庆蚂蚁肖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蚂蚁上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分别是蚂蚁金服“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
拍拍贷是国内首家线上P2P信贷公司,开创了国内P2P行业。2019年11月,拍拍贷突然更名为信业科技。
拍拍贷创始人兼联席CEO张军表示,拍拍贷已经是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拍拍贷里的金融科技其实就是“助贷”业务。
或者本质上是贷款。
近年来,乐心发展迅速。它早期的名字叫分期乐,旗下还有一个P2P平台,桔子金融。虽然后来更名为专注于金融科技的乐心,但其收入仍离不开信贷业务。
联合国大学
让我们看看升级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愉悦金科”。虽然2019年总营收同比减少https://www.zhucesz.com/至1亿元,但2019年信贷部分营收仍达到1亿元,占总营收的75%。
哦,对了,普莱森特金科最初叫做普莱森特贷款公司。
另外还有趣店,小赢科技等。其中重点是“金融科技”标签。该店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亿元,其中包括来自金融业务的亿元。
不是靠“放贷”而是靠“技术”亏了4亿。
如果不依靠借贷,那些只靠为这些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服务赚钱的企业的运营呢?
极光大数据于2018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专注于技术服务的大数据服务商,提供金融风控服务、客户洞察服务和行业研究服务。与海尔小金、招联小金、卡牛、万达普惠、爱建金等机构合作。
近日,极光大数据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营收1亿元,净亏损https://www.zhucesz.com/亿元,同比增长115。
当然,极光大数据现在不仅仅是亏损。事实上,其业绩自20世纪以来一直在亏损。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极光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00亿元。
也就是说,不依赖借贷,而是为借贷公司提供服务的极光大数据,从20到现在,已经亏损了近4亿元。
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早点改行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