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高考成绩被替代,工作机会被冒名顶替。王没想到的是,他有一天会被取代。他自称曾在部队服役三年多,但因档案丢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8年后的一天,王发现自己的档案并没有丢失,而是被冒领了。虚报档案的人利用他的信息在一家石化企业找到了正式工作。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的表弟,他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字之差。
丢失的文件
王,河南长垣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16岁那年,村里贴出征兵公告。当兵对于当时的农村少年王来说,不仅是一条极好的出路,而且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他带着焦虑和期待报了名。
王,一个16岁的男孩,是一个身体强壮,各方面都合格的小男孩。就这样,符合征兵条件的王在部队服役了三年多。按照当时的政策,虽然农村退役士兵不包括分配,但只要有相关档案,大部分工作单位都乐意接收。
当踌躇满志的王来到当地民政局领取退伍军人档案时,却被告知档案丢失了。听到这个消息,王的脑子一片空白,他恳求工作人员帮他再找一次。
找了一遍,工作人员又告诉他,他的退伍军人档案丢了。
“那么,我该怎么办?”王呼吸急促,心跳如擂鼓,一个念头在脑海里不停地响:如果没有退伍档案,他拿什么去找工作?
王心里虽然慌了,但还是冷静了一点。他去了几个可能有助于他找到文件的地方,但一无所获。
那么只是一个薄薄的文件,它能去哪里呢?王拿没有办法,很是不解。在寻找王档案期间,没有放弃找工作。一些雇主虽然欣赏他在部队的经历,但拒绝了他,因为他拿不到档案。
王对情不自禁。他只能一边托人找档案,一边找一些工作。他在工地当工人,每天踩脚手架,锯木头,锯水泥。
王当过兵,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能应付建筑工地的工作。但每天晚上回到住处,躺在铺盖上,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等档案找到了,就可以离开工地去找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了。
但王为此思考了近28年。在过去的28年里,王想尽各种办法养家糊口,以求谋生。他卖童装,去菜市场买菜。
后来,王结婚生子,他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王对有着真正的生命意识。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为家人开着大车,走遍了全国。王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么多年,他自己的档案都没找到,连自己的家都散了。有一段时间王很郁闷。不了解他的人大肆嘲讽他,说他一个大男人,连老婆孩子都看不起。王听了,无奈地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每天晚上,王都忍不住想,要是那些档案没有丢失,他就能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了。幻想与现实在他身上来回切割,王很苦恼,也很后悔。你后悔参军吗?不,王不知道该恨谁。
对还是错“王”
王和妻子离婚后,一直和老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他心里一直放不下两件事。一个是他的家庭,一个是退伍军人的档案。王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档案。我已经找了将近28年了。
几年前的一天,王无意中听到有人对他说,“嘿,你也叫王吧。濮阳市石化公司也有一个叫王的。真巧,你们两个同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闲聊的话语犹如一声惊雷,瞬间惊醒了迷茫苦恼的王。不,我从一开始就错了。他念念不忘文件丢失的事实,却从未想过被盗。
王突然想起网上关于工作机会被顶的新闻报道,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的档案不是丢了,而是被偷了?一想到这种可能,王的心又怦怦直跳,全身热血上涌,心脏似乎要跳出胸膛。
这时候,偏偏王的姐姐和的姐夫回家探亲去了。他跟姐姐和姐夫说了这些之后,他们三个马上做了决定,去濮阳的石化公司看一看。
之后,王就开车去了濮阳。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来到中石化濮阳中原油田文地井下96储气单元。他没有说明自己的来意,而是让单元门口的保安帮他喊了声“王”。
在门口焦急地等了一会儿后,王看见一个熟人从单元里走出来。“王?”不知不觉,男人竟然有了哭的冲动。当他看到叫他的人是王时,他的神情有点慌张。
王一把抓住了他。“你为什么叫王?你不是叫王遂平吗?明明我是王”
“你在说什么?我的名字叫王。我只是碰巧和你同名而已。”
28年了。他已经找了28年了。即使做了恶梦,王也做梦也没想到,拿走他档案的冒名顶替者竟是他的堂弟王遂平。
大兴安岭救火英雄
此事曝光后,王受到了公众的同情和惋惜,随后《北京青年报》的一名记者前往采访他。在记者面前,他含泪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和内心感受。
之后,王拿出了他16岁时的照片。当时他刚入伍,恰逢大兴安岭一场大火。他跟着部队去砍树灭火。这张照片是连长给他们拍的。
在泛黄的照片中,王手里拿着馒头,和五六个战友坐在一截树枝上。几个年轻人脸上布满灰尘,脚底沾满泥巴。虽然我看起来很尴尬,但我为救了火而感到自豪。
很多人只是简单听说过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但对其惨烈程度了解不多。大火燃烧了28天,5万多人的家园化为灰烬,211人死亡,266人严重烧伤。
当时参与灭火的有5万多名军人、森林警察、消防员和民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宁愿把自己喂入火中,也不愿伤害人民。
有人说烧死是最痛苦的死法。他们害怕当时救火的人吗?他们心里肯定有点害怕。那些心里害怕,却还能站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照片中的王在当时只是救火队中的一名小队员,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应该是一位首都英雄。这样的英雄不应该被任何现实所侮辱和欺骗。
想起在部队的那些年,王怀念并感到失望。他以为自己会带着在部队服役的美好回忆开始新的生活,却万万没想到命运给他开了这么一个可笑的玩笑。
那个冒名顶替他的档案,偷走他生命的人,曾和他见过多次面,亲切地叫他“二哥”。而这个人,也曾看着他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找文件。
寻找逝去的生命
据王自己说,当初冒用档案的事情败露时,他的堂弟王穗平非常害怕,说对不起他,想用钱给他弥补。王觉得他和王遂平毕竟是亲戚。如果王遂平真心悔过,可以原谅他。
其他亲属也劝王不要把这件事闹大,让外人看笑话,内部能解决的自己解决。
在王家的祖坟前,他们聊了很多。最后王遂平只愿意出两三万,这让王田萍意识到王遂平并不是真心悔过。
偷了你的档案,以你的名义上了个像样的课,上了28年学。最后在小偷眼里,这些只值两三万。王对很是气愤和不解。世界上还有这样不要脸的人。
在王的心里,二三万块钱在王遂平嘴里对他来说是莫大的羞辱。他说,别说两三万,就是两三百万也弥补不了他的缺点。
后来涉嫌身份造假的王穗平突然改口,一直否认。他们同名纯属巧合。他说偷别人的档案更是假的。王与他谈判了几次,但都失败了。
后来,王将此事反映给长春市公安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后,有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由于该事件历史久远,很难收集到相关证据。特别是身份诈骗嫌疑人前后供述不一,后来企图利用自己的精神疾病来逃避罪责。
"我从来不害怕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中国人."鲁迅老师的话总是那么犀利冰冷。世界上有真善美,但黑暗中潜伏着无数的魅力。他们可以嘲笑你,但一转身,就会抽筋你的骨头,恶意偷走你的生命。即使你们是亲戚朋友,这也是王对的个人理解。
王只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男孩。虽然他想通过参军来改变命运。然而,他在军队中的努力和获得的勋章都是真实的。他永远是一个勇敢的、真实的、平凡的小人物,有着非凡的才华。
但就是这样的人,却遇到了不惧人性,不惧法律的人,王力可遂平,王万长父子。
终于,王准备拿起法律武器,要起诉王遂平。然而,由于本案缺乏关键证据,王最初未被法院认定为被害人。
王本人发了《王天平战友联署请愿书》在线。朋友和亲戚都出来支持他。据王介绍,他在新乡的战友、长垣县南堡退伍军人赵玉堂等人都愿意参加签名活动。
后来,负责王遂平案件的检察官宋子娟通知王,案件已经改判,王被确定为受害人。
从档案“丢失”的那一天到被认定为受害者,王走了28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邪恶,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援助。他迷茫地走着,却也看到了世界的丝滑和光明。
王的现状
如今,王已经51岁了。他留着胡子,他的脸不再像一个年轻无知的16岁男孩。
虽然王一生都有遗憾,但他目前的生活已渐渐变得平淡。过去的岁月不能再追究,但好在公平正义可期。他多年来对那份文件的痴迷并非没有任何回音。
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同时,他悄悄地影响了很多东西。就他自己的人生而言,他廓清了弥漫他内心近28年的迷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这一事件也暴露了过去人事管理中的种种弊端。
疫情期间,王一直关注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动向。不能出门的时候,哪些高危地区暂时不能去,几针的接种时间,他都时刻关注,严格遵守。
在他心目中,参军服兵役是一种爱国行为。那么遵守日常秩序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王不仅回忆起自己参军的那几年,有时还会写几段话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个老兵细腻而感性的一面。
“那时,每一天,无论多么痛苦,此刻都会变成荣耀;他们会以自己的青春为荣,无怨无悔。”这是王在八一建军节写的一句话。
普通人不应该被欺骗和伤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和贡献的老兵,不应该让他们感到愤慨和屈辱。那些压迫他们的社会蛀虫,理应受到道德和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