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做过采购的朋友都会遇到供应商更名的情况。
公司的一般处理流程一般是:
一份A4纸上的旧公司与新公司的结案信,以原公司名义出具,注明我公司更名为XXX公司,我公司与贵公司之间的一切债权债务均由XXX公司承担,因此由此引发的一切问题与贵公司无关。
然后盖上两家公司的公章,拿到这封信,采购人员就在系统里操作了。审批通过后,供应商的名称将在系统中更改。
好像没什么问题。供应商改名很正常。有了成交函,原有的债权债务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双方的合作一如既往的愉快继续。
但其实你看了这篇文章就明白了,供应商改名包含的东西很多!
供应商更名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真正意义上的更名:因某种需要而变更供应商名称,但供应商主体未发生变化,如股份制改造、收购等。
2.欺诈性改名:原供应商因为某种不想让客户知道的原因无法继续合作,只能改名继续合作。
3.换合作伙伴:原来的供应商其实并不是和你合作的公司本身,而是有人借用这家公司的名义来合作。现在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坏,所以要换一家公司合作。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改名对后续合作没有影响。
只是公司名称的变化。怎么处理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后两种,而你又不能认定是购买者,责任就大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这样的理由肯定会给以后的合作造成巨大的隐患。
你必须马上了解供应商的实际信息,这样你才能做出合理的对策,而不是等问题发生了才抓狂。
对于第三种情况,如果你不能及时发现,让它过去,那么很抱歉,你已经决定帮前任了。
大家都会觉得你和这些人之间有猫腻,任由他们胡来,尽管你们都是按程序办事。
所以采购人员千万不要小看供应商的更名,一定要深挖更名的真正原因。
好在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公司的基本信息都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查到。
作为采购流程的制定者,实际上没有必要要求供应商提供任何成交函。是实名改的。市场监管局的网站上有完整的信息。把这个页面和链接打印出来就行了,可以作为更名的凭证。它比任何结案信都更权威。
如果不是真的改名,那么就不要用改名的过程。做你该做的。重新认证,中止合作等等都是必须的选项。
现在你知道更多供应商改名的原因了。以后不要被这种东西蒙蔽了双眼。帮别人顶罪不算,给公司造成损失会是大罪。如果想了解采购知识,可以联系我们。
外汇采购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