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受邀为世界妇女研究所授课《个人品牌建设与声誉风险管理》。
最近35岁就业危机的话题又被炒热了。这让我想起我26岁的时候,在一家公关公司做策划,级别和待遇跟客户经理差不多。有一天,一个业内的学长已经在TOP company做到了VP,我经常提起我的一个大哥突然找我喝酒,然后让我帮他介绍工作机会。
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大哥说:“兄弟,我跟你说实话。以我现在的情况,工作是最辛苦的。”基本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团队业务和客户的需求太多了。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压力非常大,没有退路,因为下面还有很多人盯着你的位置。
直到10年后,我做了3年多的总裁助理,才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成为触动我在2017年初转向经营个人品牌,做独立公关人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不想进入中年后没有出路。
今天我要讲几个中年徘徊的公关人的故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故事的细节和人物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文学处理,所以请不要简单的对号入座。
1.
经过研究的设计。毕业后在一家公关公司做了4年设计师。后来转入公关活动,从项目执行逐渐成长为活动总监。中间换了三次工作,一晃就8年多了。a发现工作内容、发展机会、薪资待遇都没有明显变化。此外,他一直租房子住。这两年他觉得北京的生活不容易,就赶上了一个机会,去了一个二线城市的公关公司。团队更小,待遇堪比北京,他直接向老板负责。想到当时房价和生活成本低很多,工作内容以活动为主,算是解决个人问题的好办法。
然而,阿中很快发现,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他去的这家二线城市公关公司,主要服务于几个品牌的区域市场。本来他以为搞展会,搞产品体验,搞路演,搞试销,只是老套路。对活动形式、设计和制作以及场地布置的要求也是区域性的。现实是现在的区域营销也是融合互动的要求,不仅充分体现了品牌调性,对策划文案、互动创意、社交媒体应用,甚至潜在客户的线索获取、舆论危机都有更高更全面的期待。客户甚至将这些作为效果评估、服务付费、合作团队选择的关键指标。
正因如此,阿拉伯裔华人一度想打退堂鼓,有了再次跳槽的想法。我告诉他,这应该已经是普遍情况了。换一家公司,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客户同样的要求。关键是我们自己和团队的知识能力结构需要快速更新升级,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趋势。这种情况,从2016年开始,我至少唠叨了他5次。
上图:首席赋能官认为可以从三条主线推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2.
苗2006年从邻省的一所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刚到上海的时候,小苗觉得自己没有优势。她进入了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关公司,从媒体做起。15年了,从助理到媒体总监。有了公司,发展到60多人的规模。
让小苗感到不安的是,从2015年到企名网总监,她一直没有涨过工资。在此之前,每年老板都会主动给她涨工资,年底发几万块的奖金。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公司就陷入了业务和人员增加的趋势,但利润却转为下降趋势。之后的几年,基本处于难以维持的状态。这个情况是小苗在2021年初忍不住带着疑问甚至有些不满和老板沟通后得知的。此时,小喵负责的媒体团队整体上还面临着一个挑战。一方面,通过媒体记者、编辑发布公关稿的原有操作套路失灵;另一方面,它只能充当传声筒和搬运工。公司里的文案策划团队明显不足,不愿意承接媒体的“二手”信息。
小苗考虑跳槽,认为乙方没前途,一心要去甲方,很快小苗就收到了一家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创业公司的Offer。这个职位是公关经理,待遇很诱人。然而,在这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小苗就遭遇了不幸。由于新的融资未能达成,公司大幅收缩,大量裁员,小苗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机会。我还是坚持只去甲方的目标。这次找工作并不顺利。过了几个月,给几十家公司投简历,面试了十多家公司,都没有收到任何就业意向。这些公司给的待遇普遍低于预期,有的只有50%左右。但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应付媒体”,还要会策划、写稿子,还要有处理危机的能力。
“王先生,我现在非常后悔。之前跟你说的我不够重视,没有提高你的策划和文案能力。”这句话我和苗最近一直感触最深。
“现在补课还不晚。”对此,我似乎别无选择,只能给予一些安慰。
上图:首席赋能官总结提炼的PR“五力”能力模型。
3.
和萧淼面临类似情况的,还有文佳。
40岁时,文佳离开了一家公关公司的媒体总监职位,加入了一家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创业公司。名片上印着品牌公关总监的文佳,其实已经是“一个人的军队”近5年了。期间,经过几次沟通,老板终于同意招一个人,连试用期都过了就被辞退了,因为“他根本干不了什么活,把自己搞得像个大爷,问了一大堆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随着公司经营目标的调整,文佳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兼顾营销和产品运营,承担客户获取和转化的任务。原有的品牌公关工作,尤其是危机处理,要继续做好。
让文佳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工作量增加了,但他在去年年底被要求减薪20%。“不是有句话吗,不好意思,忍着或者滚。”当被问及我能做什么时,除了无情地刺激文佳,我真的没有任何更好的建议。
4.
事实上,木子才30出头。7年多的时间里,他换了3个城市的5家公关公司。他的职位升得不快,但工资涨了。特别是从公关公司离职后,去了一家P2P公司,直接翻倍。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木子就不得不辞职。毕竟,安全更重要。
此时,有一些积蓄且单身的木子,生活压力不大,也不急着找新工作,于是四处旅游,然后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文创店。手术三个月后,因为持续抑郁,朋友失去信心退出,两人矛盾爆发,不欢而散。
木子重新整理了她的简历,四处求职面试。机会有,职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待遇,大部分都是“减半”还价。就这样,我闲了快半年,终于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我去了一家准备B轮融资的公司做市场经理。
工作后,木子发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太狭窄,无法胜任营销经理的职位,有点心慌。好在老板好像要求不高,顺利转正,e
如今,木子已经闲了三四个月,各种焦虑终日存在。即使是工资减半的那种工作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提醒木子“干脆沉下心来,专心练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上图:首席赋能官总结提炼的PR人底层知识结构。
5.
“王老师,我发现最近有几家公关公司在搭建合作伙伴平台。你觉得靠谱吗?像我这样,如果去成熟的公关公司做合伙人,发展前景如何?”问我这个问题的文阳,在一家顶级公关公司连续工作了10多年,从客户经理到2019年底的事业群总经理,团队六七十人,每年服务的客户业务量接近1亿元。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客户预算被压缩或合作被取消,团队业务减少近一半,利润下滑更厉害,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亏损严重,部门被整合,其总经理职位也没保住,成了整合部副总经理兼项目总监。
在此背景下,文洋关注了其他公关公司的合作伙伴平台信息,产生了兴趣。
针对文阳的问题,我建议他想清楚以下几点:
你有什么,想成为合伙人?平台能提供什么,想要什么?我们能互相平衡吗?
你之前在公关公司的工作和你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什么优缺点?你能平衡自己的期望和平台的期望吗?
你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你准备好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了吗?如果解决不了呢?"
我告诉文阳,我注意到有几家号称搭建合伙人平台的公司,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给人感觉做合伙人就是享受成果。我个人认为,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平台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关键在于你无论在哪里都要解决问题,不可能乐此不疲。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对于我的分析,文阳说他会重新考虑,然后他很羡慕我现在独立公关的模式,问我如果他也走独立公关的路线呢?
我说,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把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整理出来,变成相应的服务产品,最好是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二是形成强烈的自驾习惯;第三,做好心理准备,就是前期一段时间内,你的收入可能非常有限且不稳定,你是否能接受并坚持下去。如果这三点有把握,可以大胆尝试。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