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网
20年至2020年,我国各类交易场所和相关行业组织被一种现象所困扰:“职业逐利维权者”不停“碰瓷”,把相关行业组织当作谋利的“敲门砖”,把企业当作“提款机”;一些盈利的“营利性维权者”成立“维权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有的自媒体建矩阵,用“黑稿”来“碰瓷”.灰色产业链滚雪球,各种“碰瓷”手法层出不穷,让各类交易场所和相关行业协会苦不堪言。
以“维权”的名义做龌龊的事
这些“盈利卫士”一般都是由早年在“金融投资”领域工作的个人或机构转化而来。他们把客户锁定在以前的同行和普通投资者,从以前的同行那里拿钱,然后从亏损的投资者那里追回一部分损失的钱。
“牟利维权者”为了牟利,以“维权”为名,做“正义之举”,做龌龊之事。他们的战术简单粗暴。最初,他们瞄准的是非法外汇平台和未经政府批准的交易平台。用自己的身份证或者别人的身份证,故意在交易平台上开了A仓和B仓,账户盈利。他们以“被骗”或“黑平台”为名维权。如果退款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拉横幅喊口号,堵在交易场所办公区或公司门口,甚至诉诸武力。
导致零散的个体“专业维权”和“维权公司”出现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这些人在不同的平台“维权”,被各个平台、政府监管部门、行业组织识破,然后哭诉“被骗”要钱,于是转而“代客户维权”;二是通过“专业维权”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正式注册为“维权公司”。
“营利维权公司”的创业套路简单粗暴:一是不断组建QQ、微信维权群,在网络上召唤投资失败者“追回被骗的血汗钱”,达到引流的目的;第二,做一个文章模板,稍微改一下标题,复制粘贴,在网上批量发布针对同一家公司的“碰瓷”文章,对“维权公司”协助索赔成功的案例进行表扬,分流亏损投资者委托维权。
大多数金融“维权公司”、“维权公司”都不是咨询公司,但他们号称有强大的团队,可以帮助受害者挽回在交易平台上遭受的经济损失。事实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这些公司内部分工明确,一般将员工分为“前端”和“后端”两组。
“前端”工作人员的工作分工是通过非法购买或网上搜索找到“客户”信息,添加好友,远程偷偷在目标客户的电脑上安装木马软件。一旦发现对方“资金损失”,他们会联系受害人,承诺“追回资金”,并要求对方签订“委托协议”;安排公司员工与个别行业内部人员串通,非法查询“客户”的资金信息。“前端”员工往往充当“网络水军”,在很多网络贴吧发布公司成功“挽回损失”的虚假信息,让客户“自己找上门”。
“后端”人员负责劝说对方签署委托书,他们公司负责追回损失的钱。然后以“客户”的名义,通过各种手段威胁、勒索相关平台,进而赚取“佣金”牟利。只有在一场官司即将败露的时候,生意才交给和他们有交情的人。
行业的“潜规则”是前期不收费。钱成功追回后,“维权公司”拿总额的30%作为佣金,行话叫“风险维权机构”。
因为“碰瓷维权”赚钱快,入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迫使金融“维权公司”进入“正规军”335
价差有多大?2020年8月,媒体邀请上海专业技术团队利用爬虫技术抓取网上维权信息,显示83家证券机构、132家期货公司成为“维权”对象。在1万篇维权文章中,文字联系方式的比例达到77,其中,经过建模分析,文章中有67个样本的相似度在以上,基本确定了“相关内容是批量生成的”。
日报记者经过长期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宗交易场所、资产金融交易场所、证券交易所也都是“维权公司”的“狩猎”对象,其“狩猎”套路与上述相同。
一些金融“维权公司”在知名网站做广告,大多打着“法律援助”“损失不收费”的旗号。既然不成功不收费,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那么,这类“维权”机构追讨退款的“撒手锏”是什么?
记者收到多位“维权公司”关于“客户”引导的发言,发现他们确实打通了要求退款的“预约监督第二道防线”。
“维权公司”抓住了交易场所和上市公司的软肋。各类交易场所及相关上市公司属于证监会监管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后者的办公室在证监会。于是,“维权公司”用文字引导:退票费被拒,表示“不退就投诉证监会”。
如果你怀疑“营利性维权公司”真的有那么大的能量?这意味着你低估了他们。
一家代客“维权公司”指导客户维权的作业是:“志愿者”和各路客户要“合纵连横”,结成联盟“出街”,“形成巨大声势”。几百个人一起发出呼吁,今天为了你,明天为了他。
一大批“营利性维权组织”强势“碰瓷”,确实起到了作用。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在声明中表示,大量“牟利维权组织”攻击金银业贸易场,发现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维权计划”。更有甚者,所谓“辩护人”的名字多次出现在不同的金融投资公司。有些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公司都开了交易账户,盈利的账户是安全的。一旦有损失,他们会向公司索赔。这些“营利性维权组织”煽动投资者的失落感和和解感。首先,他们向投资者收取“维权费”,并组织他们向相关公司追讨这笔钱。在获得“特别补偿”后,投资者将与“盈利性维权组织”分享这些钱.
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会等。也被类似事件所困。
“营利性维权组织”号召客户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勇气,“组织多项维权活动”。这不仅仅是与行业协会和相关平台“碰瓷”的事情,更是一个宣言:小题大做,小题大做,不小题大做。
“营利性维权公司”不怕做大事情,更明白舆论的重要性,让舆论先行,不断总结代表客户维权的得失。比如“前锋”掌控“网络舆论”;工作室组织微博宣传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微博宣传;请“作家”“记者”创作文章;增强“国内外舆论影响力”。
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多家金融“维权公司”都有不同的细致“碰瓷”计划。他们表面上说代表当事人维权是为了让社会和谐,实际上是在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最后自己成了“天使”,把受害者从“水火”中“解救”出来。
“营利性维权公司”有时比暴力讨债公司更阴险,代客声称的“维权受损”,堪称教科书式的“屏蔽丑恶行为”表现。
有一个“黑客帝国”来自“黑manuscri”
“营利性维权”的网站、网页、微信微信官方账号、App、贴吧、微信群、QQ群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抬高处理事件的重心,借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之机,以网络暴力维权为生,挑起社会矛盾,赚取不当利益。通常会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官方账号发布负面消息,剩下的“小号”负责跟进和炒作,在多个平台同步发布,聘请“小号”或“水军”进行评论和转载,尽可能最大化打击效果。
一些“牟利维权者”实力较弱,无法构建自媒体矩阵,往往以贸易亏损、维权为名“碰瓷”,在网络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实施恶意诋毁、敲诈勒索等行为。
比如“黑平台公告”、“外汇吧”也有很多网站,仅外汇、商品交易场所网站一个,每天更新“维权”信息数千条。只需点击列表和排名。里面的内容和题目无关,但会让有关企业很头疼。如果不删,说明你问题很大,拿不到足够的钱。
商业发帖的潜规则是网站对发帖人收费,收费级别有单、月、年卡。不同的网络发帖收费不同。比如某资讯网1元/篇,普通会员月卡200元/月(50篇/天),高级会员月卡600元/月(150篇/天)。
而且被攻击的企业删帖也没那么容易。因为删帖是纳入刑法的,网站说他们没有删帖业务,对方会心照不宣地提出“合作”,避免索要“封口费”。“合作”方式通常有两种:每次收费,多为2万元至3万元;每年收费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更多的“公关公司”、“科技公司”会“守株待兔”,在论坛发布“网络优化”广告,取代“删帖”、“操纵舆论”等敏感词。根据网站性质,删除一条消息分为几千元、几万元或几十万元。其实这些网上的文章很多都是这些公司的“水军”发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密码,用手删除,真的可以用“一点利润都没有”来形容。
打击“牟利维权”任重道远。
一些“营利机构”、公关公司、自媒体“碰瓷”,手段很多,与诈骗、敲诈勒索无异。打击恶意维权,打击营利性专业维权机构,净化社会环境,是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普遍呼声。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没有法律法规来治理吗?答案是否定的。
2019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依法打击以索赔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并于2019年10月21日实施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威胁、胁迫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2020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高检法字〔2020〕12号),首次对“碰瓷”进行了界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指引。3354“碰瓷”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或者编造受害人的虚假印象,通过诈骗、敲诈勒索等手段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
为什么很多法律法规很难制止这类事件和金融犯罪?最重要的是取证难。金融“营利性维权者”的“碰瓷”,大多是经过精心准备,有组织、有实施的故意或恶意行为。这些行为人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则,其做法具有隐蔽性和高度专业性,证据容易被隐匿、毁灭,难以证明其犯罪或罪行。尤其是当这些行为人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供认犯罪事实,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交易平台、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都很难。找到或者无权找到间接证据进行审查判断,难以构建证明体系,难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性质。即使在司法过程中,加害人也往往以“维权”为借口,导致司法人员难以认定此类犯罪。
“营利性维权组织”懂得招揽客户和炒作,用道德震慑、舆论震慑、街头震慑向交易平台和行业协会施压。在舆论压力下,如果交易平台和行业协会妥协,就会助长行为者的贪婪。如果他们不妥协,他们也无能为力。如果他们拖久了,浪费精力,交易平台和行业协会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而“谋利捍卫者”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自黑的材料不断被揭露,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会被历史记录,最终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