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恋”把珍珠蚌养殖场建成了国家级健康养殖场。
阳光明媚,春光明媚。走进位于浙江省武义县王宅镇四八店村的金华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珍珠蚌养殖)。塘堤上金黄的油菜花、粉嫩的桃花五彩缤纷,鲜艳悦目,空气清新;鸭、板鸭、鸡、鹅等家禽。要么在池塘里游泳,要么在田野里悠闲地散步觅食.
在一个大棚里,基地负责人朱绍在养殖河蚌的池塘里打捞黄刺鱼。在另一个温室里,朱少华的妻子邹银仙正忙着向养蚌的池塘里撒泥,然后将泥搅拌均匀,作为幼蚌的“温床”。
很多女性都戴过珍珠项链,珍珠耳环,或者用过珍珠粉,但也许无论她们怎么想,都不会把黄刺鱼和珍珠联系在一起。
朱少华介绍,在养殖贻贝苗种时,“养殖贻贝”产生的钩虫幼虫需要寄生在黄鱼的鳃瓣和鳍上,起到繁殖幼贝的作用。受刺激后,黄刺鱼分泌一种粘稠物质包裹幼虫钩虫,幼虫以分泌物为营养,完成变态过程后才能成为幼蚌。在钩虫幼虫蜕变成幼蚌之前,必须将黄花鱼小心地转移到幼蚌培育池中。只有从黄颡鱼身上脱落,幼贝才能在搅拌均匀的池底自由养殖。在这个过程中,黄刺鱼就像一个“保姆”。当蜕壳后的幼蚌长到1cm以上,就可以出售了,下一阶段——小蚌培育,再长成珍珠蚌,人工接种培育出精美的珍珠。
朱少华说,今年的气候非常适合养殖河蚌。一条黄刺鱼基本上有上千只幼贝,差不多5月中旬就能卖出去。完成“保姆”任务后,黄刺鱼一部分放回鱼塘用于来年送苗给幼蚌,另一部分作为真正的“鱼”放入池塘。放养调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投放市场销售,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朱少华是金华人,武义女婿。毕业于电子学院的朱少华,90年代初以家电维修起家,在金华开了华少综合服务商城,集家电维修、五金百货、大型电玩、乐康球等为一体。生意兴隆,人生第一桶金。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少华接触到了珍珠产业,于是转行从事珍珠养殖。2000年,朱少华带着30万现金,开始和别人合伙在湖州、江西、湖北等地养殖珍珠。邹银贤是武义有名的养蚌专家。他经常带着一群种蚌的人去全国各地的珍珠养殖场。
2001年夏天,在湖州,在贻贝养殖的关键时刻,一场洪水将一家工厂的含金属废水冲入朱少华的珍珠养殖场,母贻贝和待养殖的贻贝双双死亡,直接损失40多万元。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击倒了坚强的朱少华,她憔悴不堪,一夜之间变成了人形。文蛤都死了,种文蛤的人都走了。第二天中午,朱少华躺在养蛤蜊的小屋里。眼泪无声地流着,好像他的心已经死了。“朱,朱……”突然,朱少华听到一声熟悉的轻呼。当他睁开眼睛时,他看到早上离开文蛤场的邹银仙站在床边,一双美丽的眼睛焦急地看着自己。原来,已经买好票准备回武义的邹银仙,一路上越来越感到不安。她还想到,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朱少华给自己带出来的30多个“插队者”支付了劳务费和交通费。她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回武义了,于是毅然回到蚌场。就这样,朱少华虽然在那一年失去了所有的珍珠蚌,却娶了一个意志坚强、勤劳能干、善解人意的美丽妻子,这也增加了朱少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亲朋好友把朱少华和邹银贤的结合视为“
2013年,在掌握了“三角帆蚌简易大棚早期繁殖技术”后,朱少华夫妇在王寨镇四八店村进行文蛤养殖,24小时盯着文蛤苗生产。为了防止幼蚌堆积,朱少华和他的妻子每天都扑到养殖池上,用手掌来回搅动池水。每个蛤蜊池必须在上午和下午各搅拌一次。棚外温度10多度,棚内经常能达到四五十度。别说工作了,就算在里面站几分钟,也会浑身是汗。看到妻子又累又瘦,朱少华很苦恼。但邹银贤乐观地说:“我们练太极,洗桑拿,好好享受吧!”朱少华很受感动,工作更加努力了。他为自己的大脑开发了“气流搅动保持”。搅拌苗池时,站起来握住“气流搅拌手”就可以全方位搅拌池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人也不用那么累了。
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提高,前景越来越好。20世纪初,朱少华夫妇拆除了设施落后的简易竹棚,投资5万多元,采用钢管搭架,将育苗池扩大到576个。在金华市科技特派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淡水珍珠养殖专家张根方的指导下,建成了自动供水循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尾水从沉淀池流到珍珠蚌吸收区,再经过过滤坝,到曝气池,最后到生态池。处理后的水首先满足基地的需要,更多的水分散到基地外面。其运行监管实行“镇村主体”责任制,确保有效运行,禁止直接排放。保证环保,增加效益。
许多养蚌专业户利用日光温室薄膜保温,提高珍珠蚌上市时间,缩短蚌的养殖周期,提前出苗,从而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经济效益。然而,朱少华认为,依靠日光温室薄膜隔热依赖于天气,这是不理想的。如遇气温下降或阴雨天气,温室内的温度往往达不到要求,会影响幼蚌的生长,特别是在“倒春寒”天气,甚至会造成幼蚌死亡。经过多次研究,朱少华决定用锅炉来控制温度。温度不够时,用锅炉通过水泵和水管把热水引到各种保温棚内,提高棚内温度。这样无论是晚春的阴雨还是寒冷,都可以保证棚内的温度适合幼贝的正常生长。经过多次试验,朱少华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弥补了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缺陷。据了解,该技术在金华地区小文蛤养殖行业尚属首创。达到早出晚归的目的,避免价格战,抢占市场先机。也为武义县成为“中国珍珠蚌之乡”奠定了基础。
作为金华市科技特派员(珍珠蚌繁殖)示范基地、“武夷新型职业农民”田间课堂、塘边大学课外实践基地,仅2019年至2021年10月,朱少华就为全县水产养殖户免费讲解,共计50户500余人。他还经常将文蛤育苗信息及时发到群里与其他养殖者分享,或者邀请他人到会场参观交流,并积极给予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帮助,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小蚌养殖离不开黄刺鱼。2021年春季贻贝繁殖期,赵平泰家的黄刺鱼大量死亡,数量达6000多斤。朱少华不顾黄刺鱼的繁殖关键期,帮助赵平台分析了黄刺鱼死亡的原因,并利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成功解决了黄刺鱼的死亡问题,使赵平台扭亏为盈,最终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叶走后
小蚌养殖者楼月泉因病住院,耽误了养殖时间。朱少华免费把楼月泉的主人黄刺鱼放进一个温暖的网箱里,并为它加热锅炉,甚至不收电费和燃油费。他把楼月泉的蚌苗抓到生产季节,卖了个好价钱,增产增收,共同致富.在这些事情上,武义的许多养殖户得到了朱少华无私而热情的帮助。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朱少华夫妇也乐在公益事业中,积极参与向县红十字会捐款,通过县自协购买防疫用品;当得知基地所在的四八店村老年活动室缺少娱乐实施,我主动捐款购买;在五邑民主党统战学会帮助民族村贫困家庭致富自立的行动中,他们积极捐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朱少华夫妇的养殖基地先后成为金华市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019年被命名为浙江省水产养殖示范点,2020年升级为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点;成功申请“一种防止贝类堆积的育苗方法”专利;朱少华获得了金华市科技局颁发的“三角帆蚌F4新世代选育”、“纯紫色淡水珍珠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等成果,真正成为武义养殖蚌苗的企名网。然而,朱少华没有停下来。他喜欢创新,有了新的发展。
朱少华和邹银贤承包了养殖场附近的几个池塘,主要养殖草鱼、鲫鱼等“四大鱼”,利用鱼粪和水养殖珍珠蚌苗。在生产珍珠蚌苗的同时,还可生产数万斤鱼,达到鱼蚌共生、鱼蚌双赢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这种利用养殖尾水养殖珍珠蚌的模式,起到了很大的生态保护作用,大大减少了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
从2020年开始,朱少华夫妇增加了黄刺鱼的养殖,为自己的“宿主鱼”养殖珍珠蚌提供了便利。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他们还可以为其他贻贝养殖户提供“宿主鱼”,极大地保证了武义贻贝养殖的“宿主鱼”供应。2021年,夫妻俩在闲置期间合理利用文蛤棚,采用小文蛤和罗氏沼虾立体养殖模式,大大增加了所有养殖者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2年有望取得更大突破,更大规模推广。
材料:武义淡水珍珠养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聪明的吴颐人成功探索出“三角帆蚌简易温室早期繁殖技术”。这项技术在当年繁殖、移栽、育珠,缩短生产周期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迅速推广应用,促进了浙中文蛤养殖和珍珠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珍珠蚌养殖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但是育苗户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目前武义仍有60人左右坚守在这一行,育苗池有1万多个,每个育苗池一季基本能产2-3万只蚌苗,多的有4-5万只。近年来,我国每年对珍珠蚌苗的需求量约为3亿只,武义生产的珍珠蚌苗达到2亿多只,占全国的2/3。武义生产的蚌苗不仅供应诸暨、金华等地的珍珠养殖企业,还远销安徽、湖南等地,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淡水珍珠产区,使武义成为全国唯一的大型珍珠蚌苗产业聚集地。所以,在珍珠界,多年来一直有“珍珠卖在诸暨,养殖在金华,贻贝苗在武义”的说法。近年来,这里还被誉为“小珍珠之乡”